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1 绪论 | 第17-26页 |
·农产食品地理标志保护技术概述 | 第17-22页 |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与地理标志保护 | 第18-19页 |
·化学计量学与地理标志保护 | 第19-20页 |
·部分农产食品的地理标志保护技术 | 第20-21页 |
·当前地理标志保护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茶叶的质量控制与产地识别 | 第22-24页 |
·传统的茶叶品质评定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23页 |
·地理标志保护技术在茶叶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要意义 | 第24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2 乌龙茶品种鉴别 - ISSR分子标记 | 第26-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6页 |
·ISSR分子标记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3 武夷岩茶组分和结构特征 -近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武夷岩茶样品取样 | 第32-33页 |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33-34页 |
·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4 武夷岩茶元素特征 -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 第40-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0页 |
·稳定同位素测定 | 第40-41页 |
·矿质元素测定 | 第41-42页 |
·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特征排序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武夷岩茶稳定同位素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武夷岩茶矿质元素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5 武夷岩茶生化指标 -儿茶素和氨基化合物含量检测分析 | 第48-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8页 |
·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氨基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儿茶素和氨基化合物特征排序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武夷岩茶儿茶素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武夷岩茶氨基化合物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6 武夷岩茶风味和滋味特征 -电子舌分析 | 第55-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5页 |
·样品的电子舌检测 | 第55-56页 |
·电子舌-主成分分析 | 第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7 武夷岩茶分类模型比较 | 第64-66页 |
·检测技术及分类模型比较汇总 | 第64-65页 |
·讨论 | 第65-66页 |
8 总结、创新与展望 | 第66-68页 |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创新点 | 第67页 |
·课题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A | 第74-75页 |
附录B | 第75-76页 |
附录C | 第76-77页 |
附录D | 第77-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