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岩土锚固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2-15页 |
·国外岩土锚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岩土锚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岩土固结排水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国外固结排水技术的发展 | 第16页 |
·国内固结排水技术的发展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深基坑新型支护结构的提出及其工作机理 | 第19-26页 |
·引言 | 第19页 |
·排水板复合框架自钻胎串式锚杆支护结构的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排水板复合框架自钻胎串式锚杆的结构和构造 | 第20-22页 |
·排水板复合框架自钻胎串式锚杆新型支护结构的施工工艺 | 第22-23页 |
·排水板复合框架自钻胎串式锚杆的结构特性 | 第23页 |
·排水板复合框架自钻胎串式锚杆的工作机理 | 第23-25页 |
·排水板的工作机理 | 第24页 |
·框架自钻胎串式锚杆的工作机理 | 第24-25页 |
·本章小节 | 第25-26页 |
第3章 自钻胎串式锚杆力学特性理论分析 | 第26-36页 |
·引言 | 第26页 |
·胎体间土体的破坏模式 | 第26-27页 |
·极限扩孔压力计算 | 第27-31页 |
·固结土体中极限扩孔压力计算 | 第27-30页 |
·饱和土体中极限扩孔压力计算 | 第30-31页 |
·自钻胎串式锚杆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31-34页 |
·端阻力计算 | 第31-33页 |
·侧阻力计算 | 第33-34页 |
·极限抗拔承载力计算 | 第34页 |
·胎体的临界间距分析 | 第34-35页 |
·本章小节 | 第35-36页 |
第4章 自钻胎串式锚杆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 | 第36-51页 |
·引言 | 第36页 |
·ADINA有限元程序简介 | 第36-37页 |
·自钻胎串式锚杆支护特性数值分析 | 第37-41页 |
·基坑开挖支护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分步开挖与支护过程的模拟 | 第38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固结土体中双胎体锚杆抗拔模拟 | 第41-46页 |
·双胎体锚杆抗拔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固结土体中自钻胎串式锚杆承载力计算公式验证 | 第45-46页 |
·饱和土体中双胎体锚杆抗拔模拟 | 第46-4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6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饱和土体中自钻胎串式锚杆承载力计算公式验证 | 第47-48页 |
·自钻胎串式锚杆抗拔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总结 | 第48-50页 |
·胎体间距对锚杆承载力的影响 | 第48页 |
·胎体埋置深度对锚杆承载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胎体表面粗糙度对锚杆承载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第5章 排水板固结效果有限元分析 | 第51-64页 |
·引言 | 第51页 |
·有限元法固结理论的发展 | 第51-52页 |
·排水板固结效果有限元模拟 | 第52-58页 |
·基坑排水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排水板施工与分级开挖支护过程的模拟 | 第53-54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排水板复合双胎体锚杆抗拔模拟 | 第58-63页 |
·排水板渗透率计算 | 第58-59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本章小节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