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clip-SP的结构特点 | 第11页 |
| ·clip-SPS与胚胎发育 | 第11-12页 |
| ·clip-SPS与昆虫免疫 | 第12-15页 |
| ·clip-SPs与Toll途径 | 第12页 |
| ·clip-SPs与PPO活化 | 第12-13页 |
| ·clip-SPs与补体途径 | 第13-14页 |
| ·clip-SPs与凝结作用 | 第14-15页 |
| ·clip-SPs与免疫受体基因 | 第15页 |
| ·豌豆蚜免疫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6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 ·实验虫源 | 第17页 |
| ·实验菌株 | 第17页 |
|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 ·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25页 |
| ·病原菌感染豌豆蚜 | 第18页 |
| ·豌豆蚜总RNA的提取、纯化、反转和半定量PCR检测 | 第18-21页 |
| ·序列比对分析和qRT-PCR | 第21-22页 |
| ·RNA干扰 | 第22-24页 |
| ·注射dsRNA并检测干扰效果 | 第24页 |
| ·统计存活率 | 第24页 |
| ·干扰后体内CFU或孢子数目变化 | 第24-25页 |
| ·抗菌活性检测 | 第25页 |
| ·数据分析及作图 | 第25-26页 |
| ·qRT-PCR数据分析 | 第25页 |
| ·统计学分析及作图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 ·九个clip-SPS的筛选 | 第26页 |
| ·两个clip-SPS序列比对分析 | 第26-28页 |
| ·细菌和真菌感染后Apvp和Splp表达变化 | 第28页 |
| ·细菌和真菌感染后豌豆蚜存活率变化 | 第28-29页 |
| ·抗菌活性检测 | 第29-30页 |
| ·RNA干扰效果检测 | 第30页 |
| ·RNA干扰后豌豆蚜体内CFU及孢子数目变化 | 第30-32页 |
| ·RNA干扰后豌豆蚜感染细菌或真菌后的存活率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 附录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作者简介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