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引言 | 第9-22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专著分析 | 第11-14页 |
·论文分析 | 第14-16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领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文化”界定 | 第17-18页 |
·民间文化界定 | 第18-19页 |
·民间文化交流界定 | 第19页 |
·交流和交往的区别 | 第19页 |
·中吉进行民间文化交流的基础 | 第19-22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的历史基础 | 第19-20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的现实基础 | 第20-22页 |
2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民间文化交流现状 | 第22-43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历史简顾 | 第22页 |
·艺术交流层面全面铺开 | 第22-35页 |
·中吉民间语言艺术(民间文学)交流 | 第23-27页 |
·中吉民间表演艺术(音乐、舞蹈)交流 | 第27-30页 |
·中吉民间造型艺术(绘画、雕塑)交流 | 第30-33页 |
·中吉民间综合艺术(戏剧、影视)交流 | 第33-35页 |
·体育交流层面渐入轨道 | 第35-37页 |
·中吉武术赛事交流 | 第36-37页 |
·中吉体育赛事交流 | 第37页 |
·文化教育交流层面深入开展 | 第37-43页 |
·中吉文化教育交流文件签署方面 | 第38-39页 |
·吉国孔子学院方面 | 第39-40页 |
·来华吉国留学生方面 | 第40页 |
·吉国中国留学生方面 | 第40-43页 |
3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民间文化交流现状分析 | 第43-64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主体分析 | 第43-44页 |
·艺术交流层面交流主体分析 | 第43页 |
·体育交流层面交流主体分析 | 第43-44页 |
·文化教育交流层面交流主体分析 | 第44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渠道分析 | 第44-46页 |
·艺术交流层面渠道分析 | 第44-45页 |
·体育交流层面渠道分析 | 第45页 |
·文化教育交流层面渠道分析 | 第45-46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内容分析 | 第46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形式分析 | 第46-47页 |
·艺术交流层面交流形式分析 | 第46页 |
·体育交流层面交流形式分析 | 第46-47页 |
·文化教育层面交流形式分析 | 第47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社会反响分析 | 第47-50页 |
·艺术交流层面社会反响分析 | 第47-48页 |
·体育交流层面社会反响分析 | 第48-49页 |
·文化教育交流层面社会反响分析 | 第49-50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50-51页 |
·政治因素影响 | 第50页 |
·经济因素影响 | 第50页 |
·文化因素影响 | 第50-51页 |
·其它因素影响 | 第51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所呈现的特点 | 第51-54页 |
·亲近性 | 第51页 |
·引领性 | 第51-52页 |
·丰富性 | 第52-53页 |
·广泛性 | 第53页 |
·互鉴性 | 第53-54页 |
·协同性 | 第54页 |
·交流效果潜在性 | 第54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顺利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54-58页 |
·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 第54-55页 |
·两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 第55页 |
·国际大环境的促进 | 第55-56页 |
·历史渊源的促进 | 第56-57页 |
·地缘优势的促进 | 第57页 |
·其他领域交流的促进 | 第57-58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8-60页 |
·民间文化交流时内容缺乏现代感 | 第58页 |
·民间文化交流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 | 第58页 |
·民间文化交流时缺乏事后总结、反馈机制 | 第58-59页 |
·民间文化交流主体官方多于民间个人团体 | 第59-60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0-62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的时间起步较晚 | 第60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的任务重 | 第60-61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性 | 第61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相对政治、经济交流具有滞后性 | 第61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效应具有相对长期性 | 第61-62页 |
·中吉民间文化交流合作点分析 | 第62-64页 |
·合作点一共建李白旅游城 | 第62-63页 |
·合作点二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 | 第63页 |
·合作点三共办游牧民族运动会 | 第63页 |
·合作点四共办天山文化节 | 第63-64页 |
4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民间文化交流策略探讨及趋势分析 | 第64-71页 |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民间文化交流策略探讨 | 第64-68页 |
·交流应在“主体间性”理论原则下进行 | 第64-65页 |
·交流应拓宽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 第65页 |
·交流应从浅层化转到深层化 | 第65页 |
·交流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引领 | 第65-66页 |
·交流应该建立民间文化交流机制 | 第66页 |
·交流需要有效的政策方面的保障 | 第66页 |
·交流应加强孔子学院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 | 第66-67页 |
·交流需要扩大民间机构交往 | 第67-68页 |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民间文化交流趋势分析 | 第68-71页 |
·交流的主体将会更加多元 | 第68页 |
·交流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 | 第68-69页 |
·交流的形式将会更加多样 | 第69页 |
·交流的渠道将会更加宽广 | 第69页 |
·交流将会更多的伴随着经贸合作的展开而进行 | 第69-70页 |
·交流效果将会更好的服务两国政治往来、经贸合作 | 第70-71页 |
结束语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78页 |
后记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