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和王雪涛写意花鸟画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导言 | 第6-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研究综述 | 第6页 |
·研究方法 | 第6-7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7-8页 |
2 任伯年、王雪涛艺术风格产生的根源分析与比较 | 第8-19页 |
·人生历程的差异和生活状态的差别 | 第8-12页 |
·多品格并存或融合中的任伯年 | 第8-9页 |
·身历“三期”风云的王雪涛 | 第9-11页 |
·小结 | 第11-12页 |
·画学路径的差异 | 第12-19页 |
·任伯年绘画的早期及中晚期渊源和师承 | 第12-15页 |
·王雪涛从临摹到创作的画学路径 | 第15-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3 任伯年、王雪涛艺术风格本体语言比较 | 第19-41页 |
·对任伯年、王雪涛艺术作品形式元素的比较分析 | 第19-32页 |
·笔墨形式语言 | 第19-23页 |
·色彩运用 | 第23-28页 |
·造型图式 | 第28-32页 |
·对任伯年、王雪涛构图形式的比较分析 | 第32-41页 |
·外轮廓形式比较分析 | 第33-35页 |
·内部组织结构 | 第35-38页 |
·构图体量均衡与对比分析 | 第38-41页 |
4 任伯年、王雪涛艺术风格对当代花鸟画创作的启示 | 第41-45页 |
·笔墨形式语言的坚持 | 第41-43页 |
·色彩运用的多元化 | 第43-44页 |
·造型及构图的多样化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