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哈茨木霉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小G 蛋白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小G 蛋白的基本结构 | 第10-11页 |
·小G 蛋白的分子开关功能 | 第11-12页 |
·小G 蛋白的细胞定位 | 第12-13页 |
·小G 蛋白Rac 功能研究进展 | 第13页 |
·基因敲除技术 | 第13-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材料及方法 | 第16-34页 |
·实验材料 | 第16-21页 |
·实验菌株和质粒载体 | 第16页 |
·实验所用酶与试剂 | 第16-17页 |
·配制的溶液 | 第17-18页 |
·实验所用培养基 | 第18页 |
·实验所用引物 | 第18-20页 |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实验所用的生物学软件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34页 |
·菌种的ITS 序列鉴定 | 第21-23页 |
·哈茨木霉rac 基因编码区 DNA 序列的获得 | 第23-24页 |
·哈茨木霉rac 基因编码区侧翼序列的获得 | 第24-26页 |
·哈茨木霉rac 基因敲除质粒载体的构建 | 第26-31页 |
·根癌农杆菌的电击转化 | 第31-32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哈茨木霉的遗传转化 | 第32-33页 |
·哈茨木霉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33-34页 |
第3章 哈茨木霉rac 基因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的获得 | 第34-42页 |
·引言 | 第34页 |
·菌种ITS 序列鉴定 | 第34-36页 |
·哈茨木霉rac 基因编码区序列的获得 | 第36-37页 |
·哈茨木霉rac 基因编码区侧翼序列的获得 | 第37-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哈茨木霉 ITS 序列鉴定 | 第40页 |
·设计引物的非特异性 | 第40页 |
·测序结果误差分析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两种哈茨木霉rac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42-52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中间载体pUC18::rac 的构建 | 第43页 |
·中间载体pUC18:rac:hy911 与pUC18:rac:hyg12 的构建 | 第43-44页 |
·哈茨木霉rac 基因敲除质粒载体的构建 | 第44-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质粒pUC18::rac 经 HindⅢ酶切结果讨论 | 第49-50页 |
·构建敲除质粒载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 第50页 |
·两种敲除质粒载体的比较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哈茨木霉遗传转化及敲除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52-59页 |
·引言 | 第52页 |
·根癌农杆菌的电击转化 | 第52-53页 |
·潮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53页 |
·根癌农杆菌AGL-1 与EHA105 介导的哈茨木霉的遗传转化 | 第53-54页 |
·5-氟-2'-脱氧-尿苷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54-55页 |
·敲除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质粒载体在不同菌中拷贝数差异讨论 | 第57页 |
·提高哈茨木霉转化效率的方法 | 第57页 |
·哈茨木霉rac 基因敲除转化子的筛选原理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