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铜矿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区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 第10-11页 |
| ·工作区位置 | 第10-11页 |
| ·工作区交通 | 第11页 |
|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第11页 |
|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 第11-13页 |
| ·本次工作概况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 第15-25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5-16页 |
| ·地层 | 第16-18页 |
| ·下二叠统高家窝棚组(P1g) | 第16页 |
| ·白垩系下统(K1) | 第16-18页 |
| ·下白垩统龙江组(K1l) | 第16页 |
| ·下白垩统光华组(K1gn) | 第16-18页 |
| ·第四系全新统(Q4) | 第18页 |
| ·构造 | 第18-20页 |
| ·褶皱 | 第18页 |
| ·断裂构造 | 第18-19页 |
| ·火山构造 | 第19-20页 |
| ·岩浆岩 | 第20-23页 |
| ·火山岩 | 第20-21页 |
| ·早二叠世火山岩 | 第20页 |
| ·早白垩世火山岩 | 第20-21页 |
| ·侵入岩 | 第21-23页 |
| ·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岩组 | 第21-22页 |
| ·燕山晚期侵入岩 | 第22页 |
| ·脉岩及次火山岩 | 第22-23页 |
| ·区域围岩蚀变及矿化 | 第23-24页 |
| ·六九山铜银矿段围岩蚀变 | 第23页 |
| ·后六九山环形矿化岩蚀变带 | 第23页 |
| ·高发屯多金属矿点围岩蚀变 | 第23-24页 |
| ·区域矿产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5-35页 |
| ·矿区地层 | 第25-26页 |
| ·矿区构造 | 第26页 |
| ·断裂构造 | 第26页 |
| ·火山构造 | 第26页 |
| ·矿区侵入岩 | 第26-27页 |
| ·花岗斑岩(γπ) | 第26页 |
| ·脉岩 | 第26-27页 |
| ·矿区围岩蚀变及矿化 | 第27-28页 |
| ·矿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28-35页 |
| ·1:2 万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28-31页 |
| ·1:1 万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31-35页 |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5-45页 |
| ·矿体特征 | 第35-42页 |
| ·矿体的分布范围 | 第35页 |
| ·矿石的形态、规模、产状和品位 | 第35-42页 |
| ·矿石特征 | 第42-45页 |
| ·矿石矿物特征 | 第42页 |
| ·金属矿物特征 | 第42页 |
| ·脉石矿物特征 | 第42页 |
| ·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42-45页 |
| 第五章 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分析 | 第45-49页 |
| ·成矿地质条件 | 第45-46页 |
| ·构造 | 第45页 |
| ·岩浆岩 | 第45-46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46页 |
| ·矿床成因探讨 | 第46页 |
| ·成矿过程 | 第46-47页 |
| ·找矿标志 | 第47-49页 |
| ·构造标志 | 第47页 |
| ·岩浆岩标志 | 第47页 |
| ·矿化与蚀变 | 第47页 |
| ·其他标志 | 第47-4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