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动物性食品铅离子污染及毒性作用 | 第11-19页 |
1 铅的理化特性 | 第11页 |
2 铅的污染 | 第11-14页 |
·铅对土壤的污染 | 第11-12页 |
·铅对水的污染 | 第12页 |
·铅对空气的污染 | 第12-14页 |
·铅对动植物食品的污染 | 第14页 |
3 铅在体内的代谢 | 第14-15页 |
·铅的吸收及其生物有效性 | 第14-15页 |
4 铅的毒性类型及作用机理 | 第15-19页 |
·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 第15-16页 |
·对造血及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第16页 |
·对肾脏及生殖系统的危害 | 第16-17页 |
·对消化系统和肝脏的危害 | 第17页 |
·对免疫系统的危害 | 第17页 |
·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 | 第17页 |
·对骨骼的危害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重金属离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1 理化分析检测模式 | 第19-22页 |
2 免疫分析检测模式 | 第22-24页 |
·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模式 | 第22页 |
·酶联免疫法检测模式 | 第22页 |
·一步法免疫检测模式 | 第22-23页 |
·KinExA 免疫检测模式 | 第23页 |
·免疫胶体金快速诊断模式 | 第23页 |
·微悬臂梁免疫传感器(MIS) | 第23-24页 |
3 小结 | 第24页 |
4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第三章 铅离子螯合物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 第27-43页 |
1 材料 | 第27-29页 |
·试剂 | 第27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试验动物 | 第2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9-34页 |
·抗重金属 Pb~(2+)人工抗原的合成 | 第29-30页 |
·人工抗原的理化性质鉴定 | 第30-32页 |
·人工抗原的免疫学性质鉴定 | 第32-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人工抗原的理化性质鉴定 | 第34-37页 |
·人工抗原的免疫学性质鉴定 | 第37-41页 |
4 讨论 | 第41-42页 |
·关于人工抗原的合成 | 第41-42页 |
·关于人工抗原的鉴定 | 第42页 |
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铅离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性质鉴定 | 第43-61页 |
1 材料 | 第43-45页 |
·试剂 | 第43页 |
·抗体制备所需溶液 | 第43-44页 |
·细胞培养基 | 第44页 |
·核型鉴定溶液配制 | 第44-45页 |
·仪器设备 | 第45页 |
·细胞 | 第4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5-51页 |
·小鼠的免疫 | 第45页 |
·融合鼠的选择 | 第45-46页 |
·细胞融合及多抗杂交瘤细胞的培养 | 第46-48页 |
·阳性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48-49页 |
·抗 Pb~(2+)杂交瘤细胞株上清单克隆抗体(mAb)的免疫学特性鉴定 | 第49-51页 |
·抗重金属 Pb~(2+)mAb 的大量生产 | 第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融合鼠的选择 | 第51-53页 |
·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53-54页 |
·杂交瘤细胞株上清单克隆抗体(mAb)的免疫学特性鉴定 | 第54-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不同偶联比的免疫抗原对小鼠免疫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关于细胞融合 | 第59页 |
·关于阳性单抗细胞株的筛选 | 第59页 |
·关于抗 Pb~(2+)单抗的亲和力测定 | 第59-60页 |
·关于抗 Pb~(2+)的单克隆抗体 | 第60页 |
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铅离子阻断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1-71页 |
1 材料 | 第61-62页 |
·试剂 | 第61页 |
·溶液 | 第61-62页 |
·仪器 | 第62页 |
·杂交瘤细胞及抗重金属 Pb~(2+)的 mAb | 第62页 |
2 方法 | 第62-65页 |
·阻断 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62-64页 |
·试剂盒的性能测定 | 第64-6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阻断 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65-66页 |
·试剂盒的性能测定 | 第66-69页 |
4 讨论 | 第69-70页 |
·关于重金属离子 ELISA 检测方法 | 第69-70页 |
·关于试剂盒工作条件的优化 | 第70页 |
·关于试剂盒性能的测定 | 第70页 |
·关于待检样品的前期处理 | 第70页 |
5 小结 | 第70-71页 |
全文总结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