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纠错技术与主动网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课题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纠错原理及简介 | 第15-24页 |
·丢包产生原因及提高通信可靠性的几种途径 | 第15-18页 |
·丢包产生的原因 | 第15-16页 |
·差错信道的分类 | 第16页 |
·提高通信可靠性的几种途径 | 第16-18页 |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冗余度 | 第18页 |
·噪声均化 | 第18-19页 |
·纠错编码的分类 | 第19页 |
·差错控制系统分类 | 第19-21页 |
·前向纠错 (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 第19-20页 |
·反馈重发 (ARQ,Adtomatic repeat Request) | 第20-21页 |
·混合纠错 (HEC,Hybrid Error Correction) | 第21页 |
·几种常用的编码 | 第21-23页 |
·BCH码 | 第21-22页 |
·RS码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于RS的前向纠错编码设计与实现 | 第24-32页 |
·RS码 | 第24-28页 |
·RS码的生成多项式 | 第24页 |
·RS码编码器 | 第24-26页 |
·RS码译码器 | 第26-28页 |
·实验仿真 | 第28-30页 |
·实验系统搭建 | 第28-29页 |
·仿真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目前此前向纠错所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主动网的基本内容及简介 | 第32-48页 |
·主动网产生的背景 | 第32-37页 |
·传统网络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主动网络的基本概念 | 第33页 |
·主动网络的基本思想 | 第33-34页 |
·主动网的实现方式 | 第34-36页 |
·主动网络的编程模型 | 第36-37页 |
·主动节点 | 第37-40页 |
·主动节点体系结构 | 第37-38页 |
·主动节点的数据包处理 | 第38-40页 |
·主动节点的封包协议 | 第40-43页 |
·主动节点对封包的处理 | 第41页 |
·封包的结构及描述 | 第41-42页 |
·主动节点封装协议 (ANEP) | 第42-43页 |
·主动网络在拥塞控制方面的应用 | 第43-47页 |
·主动网络拥塞控制的分析 | 第43-45页 |
·主动拥塞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基于主动网的自适应FEC的设计与仿真实现 | 第48-61页 |
·自适应FEC协议 | 第48-51页 |
·自适应FEC协议描述 | 第48-50页 |
·编码状态转换 | 第50-51页 |
·NS2仿真工具 | 第51-56页 |
·NS2仿真工具简介 | 第51页 |
·.NS2仿真网络组件 | 第51-52页 |
·NS2的包文件 | 第52-53页 |
·NS2的运行环境和编程语言 | 第53-54页 |
·NS2的工作流程 | 第54页 |
·NS2的特点 | 第54页 |
·NS2的安装 | 第54-56页 |
·实验仿真与结果 | 第56-60页 |
·Gilbert模型 | 第56-58页 |
·主动网的拓扑图 | 第58页 |
·主动节点在NS2中的实现 | 第58页 |
·实验仿真步骤 | 第58-59页 |
·实验仿真结果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总结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