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点摘要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17-39页 |
| ·相关概念 | 第17-27页 |
| ·五四时期 | 第17-19页 |
| ·先进知识分子 | 第19-24页 |
| ·马克思主义认同 | 第24-27页 |
| ·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7-39页 |
| ·社会认同理论 | 第27-33页 |
| ·文化比较理论 | 第33-36页 |
| ·文化传播理论 | 第36-39页 |
| 第3章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进程 | 第39-104页 |
|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社会背景 | 第39-86页 |
| ·“道术将为天下裂”:五四时期的文化概况 | 第40-60页 |
| ·“王纲解纽、军阀割据、政客纵横”:五四时期的政治环境 | 第60-69页 |
| ·“正统衰落、边缘上升”:五四时期的社会结构 | 第69-86页 |
| ·晚清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历史进程 | 第86-104页 |
| ·晚清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第86-92页 |
| ·民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92-94页 |
|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认同 | 第94-104页 |
| 第4章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机理 | 第104-146页 |
| ·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背景与马克思主义的同一性 | 第104-130页 |
| ·辩证思想与辩证法同一性 | 第104-109页 |
| ·线性史观与唯物史观同一性 | 第109-123页 |
| ·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同一性 | 第123-130页 |
| ·新文化运动的内在理路与马克思主义的同一性 | 第130-138页 |
|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与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解决”的同一性 | 第131-134页 |
| ·新文化运动的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解放思想的同一性 | 第134-138页 |
| ·五四社会环境对同一性的强化 | 第138-146页 |
| ·政治环境的强化 | 第139-143页 |
| ·文化环境的强化 | 第143-146页 |
| 第5章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基本经验与当代启示 | 第146-163页 |
|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基本经验 | 第146-154页 |
| ·文化同一性是马克思主义认同的重要基础 | 第146-149页 |
| ·社会环境是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催化剂 | 第149-151页 |
| ·五四先进知识分子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内在动力 | 第151-154页 |
| ·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当代启示 | 第154-163页 |
| ·政治认同 | 第154-157页 |
| ·文化认同 | 第157-161页 |
| ·民族认同 | 第161-163页 |
| 结论 | 第163-1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5-1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70-171页 |
| 致谢 | 第171-1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