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学位论文 | 第1-36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两次横向比较:亚洲文化视点的建立 | 第9-19页 |
第一节 韩国与好莱坞犯罪片中女调查者的横向比较 | 第9-14页 |
一、人物设置 | 第9-11页 |
1、人物的身份设置 | 第9-10页 |
2、人物的欲望动机设置 | 第10-11页 |
二、对抗机制 | 第11-12页 |
三、叙事的逻辑链条和最终矛盾的解决机制 | 第12-14页 |
第二节 黑色电影中的私家侦探与韩国犯罪片中女调查者的横向比较 | 第14-19页 |
一、“黑色的牛仔”与“灰色的母亲” | 第15-17页 |
二、两场都市化中相似的黑暗文化底色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韩国犯罪片中女性调查者形象的文化形成机制 | 第19-26页 |
第一节 韩国化的儒家伦理和古老东方的传统文化 | 第19-23页 |
一、儒家文化体系对当代韩国的深固影响 | 第20-21页 |
二、儒家文化体系对韩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影响 | 第21页 |
三、儒家文化体系对韩国犯罪片中女性调查者叙事机制的影响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汉字文化圈中难以割舍的“女侠情怀”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悲情化的群体观影情感及其当代处境 | 第24-26页 |
一、韩国电影人的悲情化创作姿态 | 第24-25页 |
二、韩国观众的悲情化审美期待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从《母亲》中的三个技法看韩国类型片中的亚洲化叙事机制 | 第26-31页 |
第一节 技法一:假定化的现实主义时空构建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技法二:极端化的人物设置 | 第28-30页 |
第三节 技法三:风格化的影像叙事手法 | 第30-31页 |
结语:调制一杯咖啡豆浆 | 第31-33页 |
附录 | 第33-36页 |
一、主要参考著作 | 第33-34页 |
二、主要参考论文 | 第34页 |
三、主要参考影片 | 第34-36页 |
第二部分 电影剧本 | 第36-98页 |
故事梗概 | 第37-38页 |
人物介绍 | 第38-40页 |
剧本正文 | 第40-98页 |
后记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