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我国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评述 | 第16-17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7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预期结论 | 第17页 |
·理论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2. 风险社会的基本理论 | 第19-33页 |
·风险社会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9-24页 |
·风险与危险的关系 | 第19-22页 |
·风险社会与社会风险的关系 | 第22-24页 |
·风险社会视域下风险的特性 | 第24-26页 |
·风险的现实性和潜在性 | 第24页 |
·风险的不可预计性和不可控性 | 第24-25页 |
·风险的不均衡性 | 第25页 |
·风险的全球性和溢出效应 | 第25-26页 |
·风险社会理论对我国法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 第26-29页 |
·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法学研究的影响 | 第26-27页 |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 第27-29页 |
·风险社会视域下的核污染风险 | 第29-33页 |
·风险社会视域下核污染风险的界定 | 第30页 |
·风险社会视域下核污染风险的特性 | 第30-31页 |
·风险社会视域下核污染风险成因分析 | 第31-33页 |
3. 国外核污染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及经验借鉴 | 第33-44页 |
·历次重大核污染事故的梳理 | 第33-34页 |
·三里岛核事故 | 第33页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 第33-34页 |
·福岛核电站事故 | 第34页 |
·历次核污染事故所引发的后续风险 | 第34-35页 |
·历次核污染事故之经验借鉴 | 第35-37页 |
·国外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体例要揽 | 第37-41页 |
·历次核污染事故国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 第37-39页 |
·其他国家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制度 | 第39-41页 |
·国外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制度之经验借鉴 | 第41-44页 |
·两种法律模式之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国外相关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合理借鉴 | 第42-44页 |
4. 我国核污染风险管理的法律渊源 | 第44-48页 |
·法律 | 第44-45页 |
·行政法规 | 第45页 |
·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 第45-46页 |
·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 第46-47页 |
·国际公约、双边与多边条约 | 第47-48页 |
5. 我国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8-54页 |
·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 第48-51页 |
·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体系缺乏完整性 | 第48-51页 |
·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 | 第51页 |
·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规范存在问题 | 第51-54页 |
·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不完整 | 第51-52页 |
·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规范中原则性规范过于缺乏可操作性 | 第52-53页 |
·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规范中立法语言技术不规范 | 第53-54页 |
6. 风险社会视域下我国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的建构 | 第54-60页 |
·完善我国核污染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 | 第54-57页 |
·完善我国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体系的完整性 | 第54-57页 |
·完善我国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体系的系统性 | 第57页 |
·完善我国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规范 | 第57-60页 |
·完善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 第57-58页 |
·增强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 | 第58页 |
·规范核污染风险管理法律规范中立法语言技术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