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秀山“高台花灯”限定空间内男女双人对舞特征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8-9页 |
(三) 研究条件及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 研究条件 | 第9-1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 本论文研究的难点 | 第10页 |
一 秀山“高台花灯”的生存背景 | 第10-21页 |
(一) “高台花灯”的生态环境 | 第13-16页 |
1. 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 | 第13-14页 |
2. 深厚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14-16页 |
(二) “高台花灯”的发展脉络 | 第16-21页 |
1. 花灯的传入 | 第16-17页 |
2. 跳花灯的原始雏形 | 第17页 |
3. “高台花灯”独特表演形式的诞生 | 第17-21页 |
二 “高台花灯”限定空间内男女双人对舞特征 | 第21-34页 |
(一) “高台花灯”男女对舞空间结构特点 | 第22-25页 |
1. “女高男低”的空间结构特点 | 第22-23页 |
2. “女中男边”的空间结构特点 | 第23-24页 |
3. “男女交错让身”的空间结构特点 | 第24-25页 |
(二) “高台花灯”男女对舞的基本路线 | 第25-28页 |
1. “门斗转” | 第25-26页 |
2. “双团圆” | 第26页 |
3. “单团圆” | 第26页 |
4. “半边月” | 第26-27页 |
5. “跳四方” | 第27页 |
6. “对谢” | 第27-28页 |
(三) “高台花灯”男女对舞的舞蹈动作特征 | 第28-34页 |
1. 旦角的舞蹈风格特征及代表性动作 | 第28-29页 |
2. “丑角”的舞蹈风格特征及代表性动作 | 第29-31页 |
3. 旦角丑角双人配合典型代表动作 | 第31-34页 |
三 “高台花灯”男女双人对舞的审美观念及艺术特性 | 第34-37页 |
(一) “高台花灯”男女双人对舞的审美观念 | 第34-35页 |
1. “阴阳结合” | 第34页 |
2. “丑衬托美” | 第34-35页 |
3. “天圆地方” | 第35页 |
(二) “高台花灯”男女双人对舞的艺术特性 | 第35-37页 |
1. 艺术效果的感染性 | 第36页 |
2. 隐含思想的深刻性 | 第36页 |
3. 表现形式的独特性 | 第36页 |
4. 角色塑造的典型性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