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8-9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1.3.2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 1.4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 1.4.1 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2.1 国内部分 | 第13-14页 |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3章 新媒体背景下东江文化 | 第17-28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17-19页 |
| 3.1.1 对象简介 | 第17页 |
| 3.1.2 功能介绍 | 第17-18页 |
| 3.1.3 对象特点 | 第18-19页 |
| 3.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 3.2.1 什么是新媒体背景下 | 第19页 |
| 3.2.2 什么是东江文化 | 第19-20页 |
| 3.2.3 什么是创新设计 | 第20-21页 |
| 3.3 新媒体背景下东江文化表现形式 | 第21-24页 |
| 3.3.1 东江文化的新媒体视野 | 第21-22页 |
| 3.3.2 新媒体下东江文化的创新 | 第22页 |
| 3.3.3 新媒体下东江文化的拓展 | 第22-23页 |
| 3.3.4 东江文化对新媒体的解读 | 第23-24页 |
| 3.4 东江文化与创新设计的存在形式 | 第24-27页 |
| 3.4.1 东江文化需不需要创新设计 | 第24-25页 |
| 3.4.2 东江文化需要什么样的创新设计 | 第25-26页 |
| 3.4.3 东江文化与创新设计的融合点 | 第26-27页 |
| 3.5 新媒体下区域文化与创新设计发展关系及思考 | 第27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4章 新媒体背景下创新理论分析 | 第28-34页 |
| 4.1 理论源头 | 第28页 |
| 4.2 主要观点 | 第28-30页 |
| 4.2.1 新媒体背景下文化并非孤立的媒体情景 | 第28-29页 |
| 4.2.2 文化需要利用创新设计来满足其新媒体的属性 | 第29-30页 |
| 4.2.3 新的媒体生态促使文化的建设产生了多种创新的可能 | 第30页 |
| 4.3 理论拓展 | 第30-32页 |
| 4.3.1 新媒体背景下东江文化需要创新设计的助力 | 第30-31页 |
| 4.3.2 创新设计本身不是生态而是文化的应用工具 | 第31-32页 |
| 4.3.3 东江文化的可塑性在于向新的应用领域的拓展 | 第32页 |
| 4.4 案例分析 | 第32-3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5章 创新设计在东江文化中的应用 | 第34-38页 |
| 5.1 创新设计对东江文化营销案例分析 | 第34页 |
| 5.2 利用传播平台实现“东平窑”的多层次宣传 | 第34-35页 |
| 5.3 融合新媒体创新设计渠道植入东江美食文化 | 第35-36页 |
| 5.4 案例总结 | 第36-37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6章 东江文化与创新设计实现策略及措施 | 第38-46页 |
| 6.1 在新媒体背景寻找东江文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 第38-41页 |
| 6.1.1 文化经济的路径 | 第38页 |
| 6.1.2 树立东江文化品牌效应 | 第38-39页 |
| 6.1.3 多方位的东江文化价值挖掘 | 第39-40页 |
| 6.1.4 推动东江文化内容个性化发展 | 第40-41页 |
| 6.2 依托东江文化的“非遗”属性引入创新设计的融合点 | 第41页 |
| 6.3 树立东江文化的品牌和特色,提供更多的审美选择性 | 第41-42页 |
| 6.4 设计全新的多领域的东江文化的“文化产品” | 第42-43页 |
| 6.5 文化产品案例讨论分析 | 第43-45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7章 总结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