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一)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二) 境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国家审计独立性基础理论 | 第13-21页 |
一、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属性与基础 | 第13-16页 |
(一) 审计与国家审计 | 第13-14页 |
(二) 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 第14-16页 |
二、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宪法基础 | 第16-19页 |
(一) 权力制约原则的重要体现 | 第16-18页 |
(二) 人民主权原则的必然要求 | 第18-19页 |
三、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模式分析 | 第21-29页 |
一、 英、美的立法型审计模式 | 第21-23页 |
(一) 英国开创了立法型审计的先河 | 第21-22页 |
(二) 美国是以绩效审计为主的现代立法型审计模式国家 | 第22-23页 |
二、 法、意的司法型审计模式 | 第23-26页 |
(一) 法国首创了司法型审计模式 | 第24-25页 |
(二) 意大利的司法型审计模式 | 第25-26页 |
三、 韩、日的行政型审计模式 | 第26-29页 |
(一) 韩国监审合一的行政型审计模式 | 第26-27页 |
(二) 日本的独立于内阁的行政型审计模式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国家审计独立性历史变迁 | 第29-35页 |
一、 1949 前审计独立性状况 | 第29-32页 |
(一) 北洋政府 | 第29-30页 |
(二) 南京国民政府 | 第30-31页 |
(三) 根据地政府 | 第31-32页 |
二、 1949 后审计独立性状况 | 第32-35页 |
(一) 1949-1983,国家审计不独立 | 第32页 |
(二) 1983-1994,国家审计机关建立 | 第32-33页 |
(三) 1994-2006,审计法制建立健全 | 第33-34页 |
(四) 2006,审计独立浮出水面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我国国家审计独立性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5-37页 |
一、 我国国家审计独立性的现状 | 第35-36页 |
(一)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不独立 | 第35页 |
(二) 我国国家审计人员不独立 | 第35-36页 |
(三)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经费不独立 | 第36页 |
二、 我国国家审计独立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国家审计独立制度的思考 | 第37-41页 |
一、 “第四种权力” | 第37-39页 |
二、 路径选择:我国国家审计模式建议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