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水泥混凝土路面论文

双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力学行为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研究背景第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21页
     ·双层板结构理论研究第9-10页
     ·双层板结构设计方法研究第10-13页
     ·研究新进展第13-21页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21-23页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标第21页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双层水泥混凝土板早龄期温度场特性研究第23-54页
   ·数值模拟程序及验证第23-32页
     ·数值模拟程序编制使用第23-24页
     ·双层板温度场现场监测试验第24-28页
     ·结合式双层板温度程序验证第28-30页
     ·设沥青夹层双层板温度程序验证第30-32页
   ·夏季双层板施工早龄期温度场性状分析第32-37页
     ·加铺结构施工阶段固化温度特性第33-35页
     ·加铺结构运营阶段的温度场特性第35-37页
   ·双层板早龄期温度场参数影响特性与敏感性分析第37-51页
     ·参数影响特性分析第37-49页
     ·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第49-51页
   ·加铺面板早龄期温度场控制技术第51-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考虑早龄期影响的双层板温度翘曲应力研究第54-72页
   ·模型参数第54-58页
     ·基本假设第54-55页
     ·双层板的结构与材料参数第55页
     ·模型层间接触第55-56页
     ·模型尺寸与单元类型第56-58页
   ·双层板温度梯度计算方法第58-62页
     ·环境参数汇总第58页
     ·固化温度取值第58-60页
     ·双层板运营阶段实际温度场取值第60页
     ·双层板的计算温度第60-62页
   ·考虑固化温度组合的结合式双层板温度应力第62-64页
     ·夏季结合式双层板加铺层温度应力第62-63页
     ·夏季结合式双层板旧板温度应力第63-64页
   ·考虑固化温度组合的设沥青夹层双层板温度应力第64-67页
     ·夏季设沥青夹层双层板加铺面板温度应力第64-66页
     ·夏季设沥青夹层双层板旧板温度应力第66-67页
   ·加铺层不同厚度下的温度应力第67-69页
   ·对比讨论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结合式双层板脱空与过早断板机制研究第72-90页
   ·模型参数第72-74页
     ·基本假设第72-73页
     ·模型结构与材料参数第73页
     ·行车荷载参数第73-74页
     ·模型网格处理第74页
   ·结合式双层板的早龄期计算温度第74-77页
     ·固化温度取值第74-75页
     ·加铺层早龄期实际温度第75-76页
     ·计算温度值第76-77页
   ·夏季结合式双层板早龄期脱空与早期开裂第77-82页
     ·早期脱空与开裂破坏判断准则第77-78页
     ·夏季7点铺筑第78-79页
     ·夏季13点铺筑第79-80页
     ·夏季19点铺筑第80-81页
     ·夏季0点铺筑第81-82页
   ·车辆-温度共同作用下结合式双层板应力分析第82-88页
     ·车辆荷载作用下结合式双层板应力分析第82-84页
     ·车辆-温度共同作用下结合式双层板应力分析第84-86页
     ·不同刚度支承下加铺板应力分析第86-88页
   ·加铺板疲劳寿命分析第88-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设沥青夹层双层板力学特性研究第90-107页
   ·计算模型参数第90页
   ·影响线分析方法第90-92页
   ·移动恒载下翘曲量级对设沥青夹层双层板力学行为影响第92-97页
     ·行车轨迹在加铺层和旧板各种翘曲组合下的最不利荷位第92-94页
     ·轴型与轴重对设沥青夹层双层板力学影响第94-95页
     ·移动恒载对加铺层向上翘曲时的力学行为第95-96页
     ·移动恒载对加铺层向下翘曲时的力学行为第96-97页
   ·移动恒载下设沥青夹层加铺路面疲劳破坏特性分析第97-105页
     ·设沥青夹层双层板疲劳损伤分析第97-104页
     ·疲劳破坏影响因素敏感性讨论第104-105页
   ·对比分析第105-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六章 双层板结构早龄期足尺板试验与技术建议第107-122页
   ·设沥青夹层水泥加铺路面足尺板试验第107-118页
     ·观测内容及仪器第107-111页
     ·终凝时间的确定第111-112页
     ·加铺层内部的温度变化第112-113页
     ·加铺层的翘曲量变化第113-114页
     ·加铺层横向位移变化第114-115页
     ·加铺层内部的应变变化第115-117页
     ·试验与理论分析的对比讨论第117-118页
   ·优化技术建议第118-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结论与展望第122-125页
 本文主要结论第122-124页
 研究展望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个人简介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纯扭作用下钢腹杆(板)—混凝土组合箱梁抗扭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福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裂缝处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