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方酸菁染料 | 第9-16页 |
·光学记忆以及成像技术 | 第10-11页 |
·太阳能电池 | 第11-12页 |
·离子与分子识别 | 第12-14页 |
·自组装作用 | 第14-15页 |
·电化学研究 | 第15-16页 |
·电致化学发光的反应类型及发光试剂 | 第16-20页 |
·ECL 的反应类型 | 第16-17页 |
·几种 ECL 的发光试剂 | 第17-20页 |
·酰肼类化合物 | 第17页 |
·强荧光染料 | 第17-19页 |
·金属有机络合物 | 第19-20页 |
·瓜环超分子化合物 | 第20-25页 |
·瓜环的结构特征 | 第20-21页 |
·瓜环的理化性质 | 第21-22页 |
·瓜环的应用 | 第22-25页 |
·化学传感器 | 第22页 |
·与有机染料分子的相互作用 | 第22-23页 |
·分离体系 | 第23-24页 |
·超分子电化学分子开关 | 第24-25页 |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N,N 二甲基苯胺取代方酸菁的 ECL 行为研究 | 第26-38页 |
摘要 | 第26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化学试剂 | 第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BDPSQ 在 Pt 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第28-31页 |
·BDPSQ 循环伏安实验及不同扫速的影响 | 第28-30页 |
·N, N-二甲基苯胺的电化学行为 | 第30-31页 |
·BDPSQ 在 Pt 电极上的 ECL 行为 | 第31-33页 |
·不同合成原料对 BDPSQ 的 ECL 行为的影响 | 第33页 |
·BDPSQ 的 ECL 机理的探讨 | 第33-36页 |
·不同支持电解质和溶剂对 ECL 的影响 | 第33-35页 |
·荧光和 ECL 光谱分析 | 第35-36页 |
·BDPSQ 的 ECL 稳定性及分析应用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吲哚方酸菁的电催化降解光谱电化学研究 | 第38-56页 |
摘要 | 第38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4页 |
·吲哚方酸菁的电化学性质 | 第40-41页 |
·整体电解 | 第41-43页 |
·吲哚方酸菁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3-47页 |
·正电位电解后的 UV-Vis 光谱 | 第43-44页 |
·负电位电解后的 UV-Vis 光谱 | 第44页 |
·H_2O_2对正负电位电催化降解的影响 | 第44-45页 |
·O_2对正负电位电催化降解的影响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吲哚方酸菁的 FTIR 光谱研究 | 第47-54页 |
·红外光谱背景峰的测定 | 第47-48页 |
·正电位条件下的红外光谱变化 | 第48-49页 |
·正电位红外峰的归属与量化计算 | 第49-53页 |
·吲哚方酸菁正电位条件下降解机理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二茂铁衍生物与七元瓜环的主客体作用及在 ECL 中的应用 | 第56-70页 |
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页 |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化学试剂 | 第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9页 |
·两种二茂铁衍生物与七元瓜环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57-64页 |
·二茂铁方酸菁(FcSQ)与瓜环的作用研究 | 第57-60页 |
·二茂铁钌联吡啶(FcIP)与瓜环的作用研究 | 第60-64页 |
·小结 | 第64页 |
·二茂铁与七元瓜环主-客体的电化学研究 | 第64-69页 |
·二茂铁及二茂铁甲酸的电化学 | 第64-65页 |
·七元瓜环的加入对二茂铁扩散系数的影响 | 第65-66页 |
·二茂铁甲醇与七元瓜环的相互作用: | 第66-67页 |
·七元瓜环对于 Ru(bpy)_3~(2+)/TPrA 发光体系的影响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87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