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方法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9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观点综述 | 第17-20页 |
·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渊源和理论内涵的研究 | 第17-18页 |
·关于国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 | 第18-19页 |
·国外关于公共服务实证方面的研究 | 第19-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观点综述 | 第20-29页 |
·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鉴定及其内涵的理论争议 | 第20-22页 |
·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多元衡量指标 | 第22页 |
·关于区域、城乡间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研究 | 第22-24页 |
·实现均等化的意义 | 第24页 |
·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成因分析 | 第24页 |
·关于公共服务各单项(教育、医疗、体育等)均等化问题 | 第24-25页 |
·关于实现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和途径 | 第25-26页 |
·关于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介绍 | 第26页 |
·从地理学空间视角对公共服务的研究 | 第26-2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与本文研究重点 | 第27-29页 |
3 核心概念辨析与基础理论 | 第29-43页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核心概念辨析与内涵 | 第29-35页 |
·服务 | 第29页 |
·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基本公共服务概念的界定 | 第30-31页 |
·均等化的概念与内涵 | 第31-32页 |
·解析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意义 | 第32-34页 |
·其他相关核心概念辨析 | 第34-35页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基础理论 | 第35-43页 |
·功利主义均等说理论 | 第35-36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6-37页 |
·罗尔斯公平正义论 | 第37-38页 |
·公共治理理论 | 第38-39页 |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 | 第39-40页 |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40页 |
·福利经济理论 | 第40-42页 |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第42-43页 |
4 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构建与具体测度方法 | 第43-50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 第43-44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43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43页 |
·目的性原则 | 第43页 |
·数据可得性、可操作性原则 | 第43页 |
·推广性与特殊性结合原则 | 第43-44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46页 |
·具体测算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熵值法的特点和应用 | 第47页 |
·本文所运用的熵值法计算过程 | 第47-48页 |
·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9-50页 |
5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与特征分析 | 第50-64页 |
·我国东北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 第50-54页 |
·东北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质量水平聚类分析 | 第54-58页 |
·东三省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特征时空演变 | 第58-59页 |
·城市规模不能反映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质量水平,两者无明显对应关系 | 第59-61页 |
·“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水平进步较慢或下滑 | 第61页 |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各单项水平质量测度 | 第61-64页 |
6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分异与非均等化研究 | 第64-85页 |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质量水平现状空间分异格局 | 第64-66页 |
·我国东北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非均等化和时空演化分析 | 第66-71页 |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质量较高区与国家战略经济政策区的耦合 | 第67页 |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质量水平与东北地区交通轴线耦合规律 | 第67页 |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质量时空演变 | 第67-71页 |
·我国东北地区整体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程度测定与变化趋势分析 | 第71-72页 |
·我国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各单项非均等化的时空演变 | 第72-85页 |
·教育服务 | 第74-76页 |
·文化服务 | 第76-77页 |
·医疗卫生服务 | 第77-79页 |
·基础设施服务 | 第79-80页 |
·社会保障服务 | 第80-82页 |
·生态环境服务 | 第82-83页 |
·信息化服务 | 第83-85页 |
7 东北地区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 | 第85-99页 |
·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外部动力因子 | 第85-90页 |
·区域历史基础 | 第86页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86-88页 |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 第88-89页 |
·交通条件因素影响 | 第89页 |
·政府政策及行政力导向 | 第89-90页 |
·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内部动力因子 | 第90-94页 |
·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微动力因子 | 第94-99页 |
·教育服务系统驱动力 | 第94页 |
·文化服务系统驱动力 | 第94-95页 |
·卫生服务系统驱动力 | 第95页 |
·基础设施服务系统驱动力 | 第95-96页 |
·社会保障服务系统驱动力 | 第96页 |
·生态环境服务系统驱动力 | 第96-97页 |
·信息服务系统驱动力 | 第97-99页 |
8 促进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及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 第99-110页 |
·协调东北区域经济发展 | 第99-101页 |
·制定适度差别化的东北区际经济发展政策 | 第99-100页 |
·提高欠发达地区劳动者素质 | 第100页 |
·加快建成环境资源型补偿机制 | 第100页 |
·建立健全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构 | 第100-101页 |
·逐步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促进公共服务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 第101-104页 |
·逐步明确政府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的权责关系 | 第101-102页 |
·推动财政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提高财政透明度 | 第102页 |
·利用市场机制改善政府服务职能 | 第102-103页 |
·公共服务供给的趋势 | 第103页 |
·结合我国国情的供给竞争制 | 第103-104页 |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 第104-105页 |
·完善二元结构下的公共卫生事业及义务教育体制 | 第104-105页 |
·增强农村自身的经济活力 | 第105页 |
·建立和规范更加完善合理的转移支付政策 | 第105-107页 |
·转移支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106页 |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 第106页 |
·规范清理专项转移支付 | 第106-107页 |
·规范对转移支付的管理和监督 | 第107页 |
·结合主体功能区和小城镇规划推进人口迁移 | 第107-110页 |
·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区域间人口迁移 | 第108-109页 |
·结合小城镇规划推进区域内人口迁移 | 第109-110页 |
9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10-113页 |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整体不高,空间分异明显 | 第110页 |
·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非均等化程度较大,但呈现出空间分异程度逐年缩小,公共服务逐步趋于均等化的趋势 | 第110页 |
·三个层次的东北地区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 | 第110页 |
·促进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及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 第110-11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1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附录 | 第121-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