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戒律与传统社会秩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绪论 | 第15-23页 |
一、论文选题与预期价值 | 第15-16页 |
二、资料综述及学术回顾 | 第16-19页 |
三、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 | 第20-23页 |
第一章 道教戒律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 第23-43页 |
第一节 道教戒律的产生与发展 | 第24-36页 |
一、汉魏时期道教戒律的萌生 | 第24-28页 |
二、晋南北朝道教戒律的成熟 | 第28-31页 |
三、隋唐宋元道教戒律的发展 | 第31-34页 |
四、明清时期道教戒律的泛化 | 第34-36页 |
第二节 道教制戒的哲学根源探析 | 第36-39页 |
第三节 道戒形式与思想上的特点 | 第39-43页 |
一、道教戒律的形式特色 | 第39-40页 |
二、道教戒律的思想特色 | 第40-43页 |
第二章 道教戒律与道教徒的修炼及生活 | 第43-64页 |
第一节 戒律对道教徒修炼活动的规范 | 第43-51页 |
一、持戒调心:对修行思想的控制 | 第43-45页 |
二、以戒制身:对修炼行为的控制 | 第45-47页 |
三、按戒行法:对斋醮仪式的控制 | 第47-49页 |
四、遵戒寻丹:对炼丹过程的控制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戒律对宫观日常活动的规范 | 第51-55页 |
一、戒律对道教徒生活起居的控制 | 第52-53页 |
二、戒律对道教徒饮食习惯的控制 | 第53-55页 |
第三节 戒律对道教徒社会关系的规范 | 第55-62页 |
一、道教戒律对观内关系的规范 | 第56-57页 |
二、道教戒律对世俗家庭的处理 | 第57-60页 |
三、道教戒律对世俗社会的态度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道教戒律与道团秩序 | 第62-64页 |
第三章 道教戒律与传统家规的关系 | 第64-98页 |
第一节 传统家规及其宗教态度 | 第64-68页 |
一、宗族特征与传统家规的衍生 | 第64-67页 |
二、传统家规中反映的宗教态度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家规所受道教戒律思想的影响 | 第68-76页 |
一、赏善罚恶—劝善报应思想 | 第69-71页 |
二、积功行德—阴骘阴德思想 | 第71-73页 |
三、敬畏神天—神判天罚思想 | 第73-76页 |
第三节 家规所受道教戒律内容的影响 | 第76-83页 |
一、道教老君五戒对家规的影响 | 第76-78页 |
二、道教惜字纸律对家规的影响 | 第78-82页 |
三、戒律对家规内容的其它影响 | 第82-83页 |
第四节 道教戒律所受家规的影响 | 第83-85页 |
第五节 家规与道戒(劝善书)的融合 | 第85-96页 |
一、家规将道教善书等延列为内容 | 第85-86页 |
二、家规执行方式等方面的戒律化 | 第86-88页 |
三、家规与道戒(劝善书)的合一 | 第88-94页 |
四、家族化—道教与家族的结合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道戒伦理与家族道德 | 第96-98页 |
第四章 道教戒律与传统经济伦理的关系 | 第98-118页 |
第一节 淡财贵生—道戒的财富观念及其伦理意义 | 第99-103页 |
一、道教戒律淡财而贵生的财富理念 | 第99-101页 |
二、淡财贵生财富观的经济伦理意义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无为而富—道戒的经营思想及其伦理意义 | 第103-106页 |
一、道教戒律无为而富的经营管理思想 | 第103-104页 |
二、无为而富经营理念的经济伦理意义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仁义为利—道戒的义利之辨及其伦理意义 | 第106-109页 |
一、道教戒律以仁义为利的义利思想规范 | 第106-108页 |
二、仁义为利观念的形成及经济伦理意义 | 第108-109页 |
第四节 重契守信—道戒的经济责任观及其伦理意义 | 第109-112页 |
一、道教戒律重契守信责任规范的形成 | 第109-111页 |
二、重契守信经济伦理规范的实际意义 | 第111-112页 |
第五节 疏财济世—道戒的社会经济观及其伦理意义 | 第112-116页 |
一、道教戒律疏财济世的社会经济观念 | 第112-114页 |
二、疏财济世的践行途径及其实际意义 | 第114-116页 |
本章小结 道戒伦理与经济秩序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道教戒律与传统法律的关系 | 第118-150页 |
第一节 道戒与传统法律伦理价值观的一致性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道戒与传统法律内容规定上的相关性 | 第120-127页 |
一、道戒时节禁忌对传统法律的影响 | 第120-123页 |
二、关于道教戒律的类法律化等问题 | 第123-127页 |
第三节 道戒精神约束对法律刑罚约束的弥补 | 第127-129页 |
第四节 历代官方关于道教的主要法律与规范 | 第129-148页 |
一、道教法律地位的基本规定情况 | 第130-136页 |
二、历代管理:机构、度牒与道籍 | 第136-140页 |
三、保护道教经籍圣像等相关规定 | 第140-141页 |
四、关于道教徒须遵从礼俗的规定 | 第141-144页 |
五、对道教徒违法的特殊处罚情形 | 第144-148页 |
本章小结 道门戒律与世俗法规 | 第148-150页 |
结语 | 第150-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7页 |
后记 | 第167-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8-1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