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CONTENTS | 第7-11页 |
| 中文摘要 | 第11-16页 |
| ABSTRACT | 第16-23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23-32页 |
| ·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 ·全球公共品及供给 | 第24-25页 |
| ·全球传染病及控制 | 第25页 |
| ·筹资机制 | 第25-26页 |
| ·绩效 | 第26页 |
|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26-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规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 | 第29-30页 |
| ·历史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 | 第30页 |
| ·典型案例分析法 | 第30页 |
| ·文章创新与不足 | 第30-32页 |
| ·创新之处 | 第30-31页 |
| ·不足之处 | 第31-32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32-45页 |
| ·全球公共品供给 | 第32-38页 |
| ·全球公共品的定义与分类 | 第32-35页 |
| ·全球公共品的供给机制 | 第35-36页 |
| ·全球公共品的供给技术 | 第36-38页 |
| ·简要评价 | 第38页 |
| ·全球传染病控制及筹资机制 | 第38-45页 |
| ·全球传染病控制的筹资机制 | 第39-42页 |
| ·筹资机制的绩效评价 | 第42-44页 |
| ·简要评价 | 第44-45页 |
| 第3章 全球传染病控制中筹资机制及优化的理论分析 | 第45-66页 |
| ·全球传染病控制的阶段特征及其公共品属性 | 第46-50页 |
| ·预防阶段的特征及其公共品属性 | 第46-49页 |
| ·治疗阶段的特征及其公共品属性 | 第49-50页 |
| ·全球传染病控制中筹资机制的要素分析 | 第50-56页 |
| ·全球传染病控制的筹资主体 | 第50-52页 |
| ·全球传染病控制的筹资方式 | 第52-53页 |
| ·全球传染病控制的资金来源 | 第53页 |
| ·全球传染病控制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53-56页 |
| ·全球传染病控制中筹资机制的影响因素 | 第56-59页 |
| ·经济因素 | 第56-58页 |
| ·社会因素 | 第58-59页 |
| ·全球传染病控制中筹资机制优化的目标 | 第59-66页 |
| ·提高筹资机制的绩效 | 第59-65页 |
| ·增强筹资机制的公共性 | 第65-66页 |
| 第4章 全球传染病控制筹资机制的历史考察 | 第66-80页 |
| ·20世纪50年代以前:自愿供给与政府主导阶段 | 第66-69页 |
| ·20世纪50-80年代:国际组织主导阶段 | 第69-71页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化筹资阶段 | 第71-80页 |
| ·筹资机制的特征 | 第71-75页 |
| ·筹资机制的影响因素 | 第75-80页 |
| 第5章 全球传染病控制中的筹资机制Ⅰ:小儿麻痹症例证 | 第80-94页 |
| ·疫苗使用之前的筹资机制 | 第80-81页 |
| ·疫苗使用之后的筹资机制 | 第81-88页 |
| ·疫苗使用之后的阶段特征 | 第81-82页 |
| ·筹资机制分析 | 第82-88页 |
| ·全球小儿麻痹症控制筹资机制的绩效评价 | 第88-94页 |
| ·定性评价 | 第88-90页 |
| ·定量评价 | 第90-94页 |
| 第6章 全球传染病控制的筹资机制Ⅱ:艾滋病例证 | 第94-109页 |
| ·全球艾滋病控制的阶段特征及其公共品属性 | 第95-96页 |
| ·全球艾滋病控制预防阶段的筹资机制 | 第96-98页 |
| ·筹资主体 | 第96-97页 |
| ·筹资方式 | 第97页 |
| ·资金来源 | 第97-98页 |
| ·全球艾滋病控制治疗阶段的筹资机制 | 第98-104页 |
| ·筹资主体 | 第99页 |
| ·筹资方式 | 第99-100页 |
| ·资金来源 | 第100-103页 |
| ·激励约束机制 | 第103-104页 |
| ·全球艾滋病控制筹资机制的绩效评价 | 第104-109页 |
| ·定性评价 | 第104-106页 |
| ·定量评价 | 第106-109页 |
| 第7章 全球传染病控制中筹资机制的优化方向 | 第109-119页 |
| ·降低筹资总成本 | 第109-110页 |
| ·构建多层次的筹资主体 | 第110-113页 |
| ·探索新的筹资方式 | 第113-114页 |
| ·寻找稳定的资金来源 | 第114-115页 |
| ·稳定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资金 | 第114-115页 |
| ·寻找新的资金来源 | 第115页 |
| ·创新激励约束机制 | 第115-119页 |
| ·专利权的豁免制度 | 第116页 |
| ·“拉”动力和“推”动力 | 第116-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2-133页 |
| 附表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