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主题公园的概况与功能形态 | 第12-34页 |
·主题公园的概念 | 第12-13页 |
·国外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简史 | 第15-26页 |
·主题公园的类型 | 第26-29页 |
·民俗风情型 | 第26页 |
·再现著作型 | 第26-27页 |
·名胜古迹缩微型 | 第27页 |
·还原历史型 | 第27页 |
·科技作品型 | 第27-28页 |
·影视艺术型 | 第28页 |
·动植物生态型 | 第28-29页 |
·主题公园的特征 | 第29-31页 |
·主题、特色鲜明并具有独创性 | 第29-30页 |
·主题活动多元化,变动适应性强 | 第30页 |
·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 第30页 |
·浓郁的文化色彩与高技术手段相结合 | 第30页 |
·主题公园具有生命周期,需要不断创新 | 第30-31页 |
·主题公园在城市布局中的功能形态 | 第31-34页 |
·主题公园是一种游乐方式 | 第31-32页 |
·主题公园是一种商业手段 | 第32页 |
·主题公园是一种文化形态 | 第32页 |
·主题公园是一种沟通桥梁 | 第32页 |
·主题公园是一种环境模式 | 第32-33页 |
·主题公园是一种就业机会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影响主题公园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 | 第34-39页 |
·交通区位和资源环境 | 第34-36页 |
·地区及周边经济发展水平 | 第36-37页 |
·社会空间竞争状况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主题公园的创新发展路径 | 第39-50页 |
·立足民族传统文化,整合资源综合开发 | 第39-41页 |
·以文化为核心,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内容形式的创新 | 第39-40页 |
·以消费为需求,以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要 | 第40-41页 |
·以质量为中心,形成内容与形式相互结合 | 第41页 |
·结合本国实际,培育消费市场 | 第41-45页 |
·以合理“性价比”推动主题公园发展 | 第42-43页 |
·综合分析客源,细化市场份额 | 第43页 |
·利用区位优势,扩展游客范围 | 第43-44页 |
·根据客户需要,提升产品和打造品牌 | 第44-45页 |
·通过互动体验,带动主题公园服务升级 | 第45-47页 |
·提升主题公园的体验功能 | 第45-46页 |
·打造多层次的体验效果 | 第46-47页 |
·完善主题公园产业链,提升区域经济集群 | 第47-50页 |
·协调整合完善主题公园产业链 | 第47-48页 |
·完善主题公园产业集群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利用生态技术,打造绿色生态主题公园 | 第50-78页 |
·生态技术的概念辨析 | 第50-51页 |
·生态技术的特征 | 第51-52页 |
·生态技术与生态环境具有相协调性 | 第51页 |
·生态经济效益为生态技术的创新目标 | 第51-52页 |
·生态景观设计理念与主题公园 | 第52-55页 |
·生态景观学的理论基础 | 第52-53页 |
·主题公园生态景观设计的目标 | 第53页 |
·主题公园生态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 第53-55页 |
·生态技术在主题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 第55-78页 |
·太阳能照明技术与主题公园 | 第55-58页 |
·风能技术与主题公园生态设计 | 第58-60页 |
·水景观生态设计与主题公园 | 第60-67页 |
·斑块水景观设计 | 第61页 |
·廊道水生态景观 | 第61-62页 |
·基底景观生态设计 | 第62页 |
·生态驳岸设计 | 第62-63页 |
·雨水回收以及污水处理再生技术与主题公园 | 第63-66页 |
·节水措施的应用 | 第66-67页 |
·植物生态绿化、造景技术与主题公园设计 | 第67-74页 |
·主题公园生态绿化设计原则 | 第67-68页 |
·植物的生态效益分析 | 第68-69页 |
·构建复合生态植物群落 | 第69-71页 |
·园内植物的配置 | 第71-73页 |
·节水方法与措施 | 第73-74页 |
·生态型铺装材料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 第74-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继续讨论的问题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