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天然阔叶林材种结构分析与生长收获预估模型
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林分材种结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研究概况 | 第15-21页 |
·生物量的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28页 |
3 数据收集与方法 | 第28-35页 |
·数据来源与获取方法 | 第28-32页 |
·固定样地数据 | 第28页 |
·临时样地数据 | 第28-29页 |
·样木资料数据 | 第29-30页 |
·生物量资料数据 | 第30-32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附图 | 第34-35页 |
4 材种结构分析 | 第35-77页 |
·径阶材种结构分析及出材率预估模型 | 第35-54页 |
·基础数据 | 第35页 |
·径阶材种结构分析 | 第35-37页 |
·径阶材种出材率模型 | 第37-53页 |
·一元材种出材率表 | 第53-54页 |
·林分材种结构分析及预估模型 | 第54-63页 |
·基础数据 | 第55页 |
·林分材种结构分析 | 第55-56页 |
·林分材种出材率模型的研制 | 第56-61页 |
·林分材种出材率表 | 第61-62页 |
·各口径原木结构分析 | 第62-63页 |
·削度方程和直径分布结合预估林分材种出材率 | 第63-76页 |
·基础数据 | 第63-64页 |
·林分直径结构规律 | 第64-73页 |
·削度方程 | 第73-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5 生长模型的研制 | 第77-90页 |
·基础数据 | 第77页 |
·地位级指数 | 第77-80页 |
·立地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78页 |
·地位级指数模型构建 | 第78-80页 |
·模型拟合结果 | 第80页 |
·模型的检验 | 第80页 |
·密度指标 | 第80-81页 |
·林分密度 | 第81页 |
·最大密度林分N—Dg方程 | 第81页 |
·断面积模型 | 第81-83页 |
·拟合方法 | 第82-83页 |
·拟合结果及模型检验 | 第83页 |
·林分收获模型 | 第83-84页 |
·自然稀疏模型 | 第84-87页 |
·模型的推导方法 | 第84-86页 |
·求解结果 | 第86-87页 |
·生长模型 | 第87-88页 |
·蓄积量预估 | 第87页 |
·断面积预估 | 第87页 |
·相对密度的预估 | 第87-88页 |
·平均胸径和株数的预估 | 第88页 |
·模型的检验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6 生物量研究 | 第90-101页 |
·立木生物量表研制 | 第90-96页 |
·基础数据 | 第90页 |
·研究方法与结果 | 第90-96页 |
·灌木生物量估测模型的建立 | 第96-98页 |
·灌木生物量模型构建方法 | 第96-97页 |
·灌木生物量建模结果及检验 | 第97-98页 |
·草本生物量模型研制 | 第98-100页 |
·草本生物量模型构建方法 | 第99页 |
·草本生物量模型中参数求解 | 第99页 |
·草本生物量建模结果及检验 | 第99-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7 天然阔叶林资产评估 | 第101-118页 |
·研究方法与结果 | 第101-109页 |
·一般林木所使用的评估方法 | 第101-102页 |
·现行天然异龄林的评估方法 | 第102-103页 |
·择伐收益法的改进 | 第103-105页 |
·基于间隔期的林分生长收获动态模型 | 第105-109页 |
·建模结果 | 第109页 |
·天然阔叶林评估实例及分析 | 第109-116页 |
·择伐作业的收益现值法(择伐收益法) | 第109-110页 |
·评估结论成立的假设前提 | 第110页 |
·评估技术经济指标 | 第110-111页 |
·成熟林评估案例 | 第111-116页 |
·小结 | 第116-118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118-121页 |
·结论 | 第118-119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19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4页 |
附表 | 第134-145页 |
个人简介 | 第145-146页 |
导师简介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