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

黄河下游城市(济南)饮用水管网生物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供水管网中水质二次污染的研究第14-16页
     ·管网水质的二次污染第14-15页
     ·微生物再生长对管网水质的污染第15页
     ·消毒副产物对管网水质的污染第15-16页
     ·管网的腐蚀和沉积物对水质的污染第16页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第16-20页
     ·微生物再生长的影响因素第16-17页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概念提出第17-18页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主要指标第18-19页
     ·净水工艺与技术对 AOC 和 BDOC 去除特性研究第19-20页
     ·消毒方式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影响第20页
   ·研究的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济南市供水水厂历史数据以及处理工艺分析第22-39页
   ·水源污染概况第22页
   ·数据来源第22页
   ·水厂水质数据分析第22-29页
     ·水质指标对比分析第22-26页
     ·水厂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26-29页
   ·水处理工艺与水质生物稳定性关系分析第29-36页
     ·研究概况第29-30页
     ·玉清水厂第30-33页
     ·鹊华水厂第33-36页
   ·小结第36-37页
   ·对策建议第37-39页
第3章 济南市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现状分析第39-63页
   ·取样点的分布第39页
   ·实验方法第39-49页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的测定第39-42页
     ·测 AOC 接种方法的比较与确定第42-44页
     ·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的测定第44-45页
     ·生物可利用磷(MAP)的测定第45-48页
     ·MAP 测定方法的优化第48页
     ·悬浮异养菌计数(HPC)的方法第48-49页
   ·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监测结果第49-57页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AOC第49-52页
     ·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 BDOC第52-53页
     ·微生物可利用磷 MAP第53-55页
     ·异养菌计数 HPC第55-57页
   ·水质监测结果的分析第57-61页
     ·可同化有机碳 AOC 分析第57-59页
     ·AOC 的组成分析第59-60页
     ·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 BDOC 分析第60页
     ·微生物可利用磷 MAP 分析第60-61页
   ·小结第61-63页
第4章 给水管网管壁生物膜中生物多样性以及管网末梢黄水分析与研究第63-78页
   ·研究示范区内供水管概况第63页
   ·给水管网管壁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类型的研究第63-70页
     ·取样点的样品数据第63-64页
     ·管垢成分的分析以及腐蚀产物的检测第64-65页
     ·锈瘤中的微生物第65-69页
     ·管壁附着菌群 16S rRNA 基因 PCR—DGGE 分析第69-70页
   ·管网末梢黄水的研究第70-75页
     ·黄水的理化性质第70-72页
     ·用 PCR-DGGE 的方法比较黄水和管垢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第72-75页
   ·小结第75-76页
   ·控制管网末梢黄水的对策与建议第76-78页
第5章 紫外消毒对水质稳定性的影响第78-85页
   ·紫外消毒研究概况第78页
   ·材料与方法第78-79页
     ·取样以及实验组设置第78-79页
     ·菌落总数以及 AOC 测定第79页
   ·结果与分析第79-84页
     ·消毒前后菌落总数的对比第79-81页
     ·菌种鉴定第81-82页
     ·消毒前后 AOC 的对比第82-84页
   ·小结第84-85页
第6章 结论第85-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建筑商业功能改造研究--以青岛大鲍岛历史风貌区商业复兴为例
下一篇:高温损伤对混凝土力学性能与抗渗性能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