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提出问题 | 第13-14页 |
·选题依据 | 第14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实地调研 | 第17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17页 |
·实例分析法 | 第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历史与相关理念 | 第20-33页 |
·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历程 | 第21-26页 |
·19 世纪之前的建筑保护与利用 | 第21-22页 |
·19 世纪到 20 世纪 60 年代的建筑保护与利用 | 第22-23页 |
·20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建筑保护与利用 | 第23-25页 |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的建筑保护与利用 | 第25-26页 |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 第26页 |
·建筑现象学 | 第26-27页 |
·“解构主义”学说 | 第27页 |
·历史地段旧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实践案例 | 第27-32页 |
·都柏林坦普尔沙洲街区改造案例分析 | 第28-31页 |
·北京南锣鼓巷改造案例分析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历史建筑商业功能改造的设计方法 | 第33-53页 |
·历史建筑商业功能改造原因与优势 | 第33-35页 |
·历史街区的发展优势 | 第33-34页 |
·历史街区商业复兴空间特点 | 第34-35页 |
·混合型特征 | 第34页 |
·历史继承性特征 | 第34页 |
·历史建筑便于改造为商业空间 | 第34-35页 |
·历史建筑商业功能改造原则 | 第35-37页 |
·延续城市风貌 | 第35页 |
·体现时代精神 | 第35-36页 |
·整旧如旧 | 第36-37页 |
·城市设计层面的设计方法 | 第37-43页 |
·城市轴线分析法 | 第38-40页 |
·城市肌理分析法 | 第40-41页 |
·天际线控制法 | 第41-43页 |
·建筑设计层面的设计方法 | 第43-51页 |
·复古倾向的设计方法 | 第43-45页 |
·仿古 | 第43页 |
·抽象和简化 | 第43-45页 |
·新旧共存倾向的设计方法 | 第45-51页 |
·体量与尺度的协调 | 第45-46页 |
·材质与色彩的统一 | 第46-47页 |
·体型与构图的对比 | 第47-48页 |
·材质与色彩的对比 | 第48-49页 |
·部分保留法 | 第49-50页 |
·映射衬托法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大鲍岛风貌区内的历史建筑历史沿革、现状与评价 | 第53-65页 |
·大鲍岛历史沿革 | 第53-58页 |
·鲍岛村由来 | 第53页 |
·德租时代建筑规范与大鲍岛面貌 | 第53-55页 |
·日据时代大鲍岛街区风貌 | 第55-56页 |
·民国时代大鲍岛发展 | 第56-57页 |
·改革开放后大鲍岛街区商业风貌 | 第57-58页 |
·青岛大鲍岛历史街区现状与评估 | 第58-62页 |
·大鲍岛历史街区现状 | 第58-61页 |
·大鲍岛历史街区用地现状 | 第59页 |
·大鲍岛历史街区交通现状 | 第59-60页 |
·大鲍岛历史街区建筑高度现状 | 第60页 |
·大鲍岛历史街区建筑使用功能现状 | 第60-61页 |
·大鲍岛历史风貌街区历史建筑价值评估 | 第61-62页 |
·大鲍岛历史建筑立面建议处置措施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青岛大鲍岛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设计解析 | 第65-88页 |
·项目概况 | 第65-66页 |
·大鲍岛风貌区规划设计 | 第66-73页 |
·大鲍岛历史风貌区商业复兴分析 | 第67-70页 |
·大鲍岛历史风貌区商业复兴优势 | 第67-68页 |
·大鲍岛历史风貌区商业复兴劣势 | 第68-69页 |
·大鲍岛历史风貌区商业复兴机遇 | 第69-70页 |
·大鲍岛历史风貌区商业复兴威胁 | 第70页 |
·业态规划结构 | 第70-71页 |
·交通规划 | 第71-72页 |
·街区肌理修复 | 第72-73页 |
·大鲍岛历史风貌区建筑立面设计——以ⅩⅩⅩⅣ号地块为例 | 第73-82页 |
·大鲍岛 34 号地现状分析 | 第73-74页 |
·大鲍岛ⅩⅩⅩⅣ号地区商业功能分布 | 第74-75页 |
·大鲍岛试点区历史建筑商业功能改造设计 | 第75-82页 |
·保护性历史建筑商业功能的修复与改造 | 第76-78页 |
·一般历史价值建筑沿街立面设计 | 第78-82页 |
·大鲍岛里院特色部位保护的思路 | 第82-84页 |
·大鲍岛历史风貌区设计方案评价 | 第84-87页 |
·优点评价 | 第84-86页 |
·城市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元素的融入 | 第84页 |
·小型广场的分布为周围带来了开敞的空间 | 第84-85页 |
·点缀分布的塔楼等元素增强了视觉导向的作用 | 第85-86页 |
·建筑类型的多样化 | 第86页 |
·预见性问题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录 1 鲍岛地区历史建筑评价方法 | 第95-97页 |
附录 2 ⅩⅩⅩⅣ号地块立面现状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