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25页 |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 第9-12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 第9-10页 |
·蓝藻水华的形成 | 第10-11页 |
·蓝藻水华的危害 | 第11-12页 |
·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微囊藻毒素的种类与结构 | 第13-14页 |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机理以及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 | 第15-16页 |
·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物理方法 | 第16页 |
·化学方法 | 第16页 |
·生物方法 | 第16-17页 |
·微囊藻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微囊藻毒素降解菌的种类 | 第17-18页 |
·酶催化降解途径 | 第18-22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陶然亭湖藻毒素检测和提取纯化方法的建立 | 第25-4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实验结果 | 第28-38页 |
·MCs 检测条件优化结果 | 第28-34页 |
·标准曲线 | 第34-35页 |
·MCs 提取条件优化结果 | 第35-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陶然亭湖水华期蓝藻毒素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第40-47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0页 |
·藻毒素的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实验结果 | 第41-46页 |
·水华期微囊藻毒素浓度变化特征 | 第41-42页 |
·水华蓝藻与藻毒素之间的关系 | 第42-44页 |
·微囊藻毒素含量与产毒蓝藻生物量、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陶然亭湖微囊藻毒素微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 | 第47-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2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7-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实验结果 | 第52-61页 |
·藻毒素降解菌的筛选 | 第52-57页 |
·T11 菌株的生物鉴定 | 第57-58页 |
·T11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58-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