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6页 |
1.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研究不足 | 第15-16页 |
一、基本概念阐述及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6-20页 |
1. 县域经济 | 第16-18页 |
2. 统筹城乡 | 第18页 |
3.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18-20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1. 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1-23页 |
二、统筹城乡背景下研究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第23-28页 |
(一) 统筹城乡背景下研究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第23-25页 |
1.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 第23页 |
2.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 第23-24页 |
3.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抓手 | 第24-25页 |
(二) 统筹城乡背景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 | 第25-28页 |
1. 统筹城乡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 第25-26页 |
2.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统筹城乡的关键和突破口 | 第26-28页 |
三、赤峰市敖汉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28-33页 |
(一) 赤峰市敖汉旗自然概况 | 第28-29页 |
(二) 赤峰市敖汉旗经济发展现状 | 第29-33页 |
1. 赤峰市敖汉旗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2. 赤峰市敖汉旗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3. 赤峰市敖汉旗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四、赤峰市敖汉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41页 |
(一) 赤峰市敖汉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1. 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2. 对外开放程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3. 城镇化进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二) 赤峰市敖汉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1. 产业结构升级慢,产业发展不协调 | 第38-39页 |
2. 对外开放程度低,县域经济创新能力差 | 第39-40页 |
3.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镇化进程缓慢 | 第40-41页 |
五、赤峰市敖汉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 第41-49页 |
(一) 合理布局,实现县域产业集约化发展 | 第41-44页 |
1. 工业方面 | 第41-43页 |
2. 农牧业方面 | 第43页 |
3. 文化旅游业方面 | 第43-44页 |
(二) 大力招商引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 第44-45页 |
1. 全面创新招商引资的思路和理念 | 第44页 |
2. 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 | 第44-45页 |
3. 积极落实招商引资各种优惠政策 | 第45页 |
(三)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 第45-46页 |
1.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 第45-46页 |
2. 完善县域城镇功能,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 | 第46页 |
(四) 着重处理好“四种关系”,注重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46-49页 |
1. 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 第46-47页 |
2. 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 第47页 |
3.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 第47-48页 |
4. 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