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1-1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3.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4. 不足之处 | 第12页 |
5. 主要框架 | 第12-13页 |
一、乌海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13-19页 |
(一) 乌海工业经济现状 | 第15-17页 |
1. 能源产业 | 第15页 |
2. 化学工业 | 第15-16页 |
3. 建材工业 | 第16-17页 |
4. 特色冶金工业 | 第17页 |
(二) 乌海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1. 单一经济发展结构,对煤炭资源过度依赖 | 第17-18页 |
2. 产业规模小、层次低,效益不高 | 第18页 |
3.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能耗、高污染 | 第18-19页 |
二、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19-24页 |
(一) 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要求 | 第19页 |
2. 经济发展阶段演化的必然需求 | 第19-20页 |
3. 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目前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 | 第20页 |
4. 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20页 |
(二) 乌海工业经济转型的有利条件 | 第20-24页 |
1. 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 第20-21页 |
2. 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第21-22页 |
3. 节能降耗工作全面推进 | 第22页 |
4. 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进展顺利 | 第22-23页 |
5. 建设工业园区为经济转型提供广阔的空间 | 第23-24页 |
三、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思路和借鉴 | 第24-27页 |
(一) 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思路 | 第24-25页 |
(二) 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目标 | 第25页 |
(三) 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案例 | 第25-27页 |
1. 以安徽淮北为例 | 第25-26页 |
2. 以山东枣庄为例 | 第26-27页 |
四、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27-38页 |
(一)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品产业链,加快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 | 第27-34页 |
1. 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多元发展 | 第27-28页 |
2. 延伸产业链,由初级加工逐步向精深加工转型 | 第28-29页 |
3. 由工业主导逐步向二、三产业并重转型 | 第29页 |
4. 积极推动轻工业的发展 | 第29-31页 |
5. 培育新型服务业 | 第31-32页 |
6. 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 第32-33页 |
7. 积极开发新能源产业 | 第33-34页 |
(二) 强化政府统筹兼顾能力,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多元化发展 | 第34-36页 |
1. 由工矿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型 | 第34页 |
2. 由工农兼有城市向城乡一体化城市转型 | 第34-35页 |
3. 由工业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转型 | 第35页 |
4. 由环境脆弱城市向生态园林城市转型 | 第35页 |
5. 加强民生保障,向和谐文明城市转型 | 第35-36页 |
(三) 乌海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保障措施 | 第36-38页 |
1.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立招商引资支撑保障体系 | 第36页 |
2. 落实引进人才政策,建立科技支撑保障体系 | 第36页 |
3. 转变政府职能,创造一流软环境 | 第36-37页 |
4. 完善扶持政策,建设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 第37页 |
5.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财政保障体系 | 第37页 |
6.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民生改善支撑体系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