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蛋白质谷氨酰胺酶菌株的筛选及酶的鉴定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31页 |
·天然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 | 第13-18页 |
·谷物蛋白 | 第13-16页 |
·大豆蛋白 | 第16页 |
·酪蛋白 | 第16-18页 |
·蛋白质脱酰胺作用 | 第18-23页 |
·蛋白质脱酰胺作用的反应机制 | 第18-19页 |
·化学法脱酰胺 | 第19-20页 |
·物理法脱酰胺 | 第20-21页 |
·酶法脱酰胺 | 第21-23页 |
·菌种鉴定技术 | 第23-24页 |
·蛋白质串联质谱技术 | 第24-25页 |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研究进展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5-30页 |
·PG酶的产生菌 | 第25-26页 |
·PG酶的基因和氨基酸序列 | 第26页 |
·PG酶的空间结构 | 第26-29页 |
·PG酶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产蛋白质谷氨酰胺酶菌株的筛选 | 第31-49页 |
·前言 | 第3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1-37页 |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31-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土样信息的统计和分析 | 第37-38页 |
·接种量和首次富集时间的确定 | 第38-39页 |
·富集培养基配方和筛选平板的确定 | 第39-41页 |
·加入纳他霉素后菌株的富集筛选 | 第41页 |
·产PG酶菌株的平板初筛与菌株保存 | 第41-42页 |
·氨的标准曲线 | 第42-43页 |
·产PG菌株的摇瓶初筛和复筛结果 | 第43-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产蛋白质谷氨酰胺酶菌株的鉴定 | 第49-62页 |
·前言 | 第4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9-52页 |
·材料 | 第4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52-61页 |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52-53页 |
·KOH法再次鉴定高产菌株的种类 | 第53-54页 |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54-58页 |
·菌株的16S r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58-60页 |
·所筛选菌株的产酶能力比较和分析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蛋白质谷氨酰胺酶的鉴定和基因的扩增与分析 | 第62-87页 |
·前言 | 第62-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3-71页 |
·材料 | 第63-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85页 |
·ZYF120413-7产生的PG酶的鉴定 | 第71-83页 |
·ZYF0810-1的PG酶基因序列扩增和分析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PG酶高产菌株筛选模型的建立和诱变选育 | 第87-102页 |
·前言 | 第8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7-92页 |
·材料 | 第87-88页 |
·实验方法 | 第88-9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0页 |
·耐碱平板模型的建立 | 第92-93页 |
·耐甲胺平板模型的建立 | 第93-96页 |
·96孔板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 | 第96-98页 |
·UV诱变筛选高产菌株 | 第98-99页 |
·NTG诱变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附录1 | 第109-118页 |
附录2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