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样品处理以及质谱检测 | 第13-15页 |
| ·定量蛋白质组学 | 第15-19页 |
| ·绝对定量 | 第15-16页 |
| ·标记定量 | 第16-17页 |
| ·非标定量 | 第17页 |
| ·定量新方法 | 第17-18页 |
| ·定量软件 | 第18-19页 |
|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 | 第19-20页 |
| ·蛋白质相互作用 | 第20-21页 |
| ·胎盘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 ·胎盘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胎盘蛋白质组学在其它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 ·胎盘亚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25-26页 |
| ·胎盘蛋白质组学展望 | 第26-27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胎盘组织蛋白质复合物研究 | 第29-42页 |
| ·引言 | 第29-30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0页 |
| ·提取胎盘蛋白 | 第30-31页 |
| ·Blue native PAGE实验步骤 | 第31-32页 |
| ·二向SDS-PAGE实验步骤 | 第32页 |
| ·胎盘蛋白质酶解、质谱鉴定和生物学信息分析 | 第32页 |
| ·BN胶超迁移实验(antibody based gel shift assay) | 第32-33页 |
| ·免疫共沉淀 | 第33页 |
|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第33-34页 |
| ·实验结果 | 第34-38页 |
| ·样品裂解 | 第34-35页 |
| ·Blue native/SDS PAGE分离鉴定胎盘蛋白及蛋白质复合物 | 第35-37页 |
| ·对新鉴定的蛋白质复合物通过基于抗体的胶迁移实验、免疫共沉淀以及免疫荧光进行验证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1页 |
| ·参与能量代谢的蛋白质复合物 | 第39页 |
| ·整合素蛋白复合物 | 第39页 |
| ·蛋白酶体复合物 | 第39页 |
| ·组蛋白复合物 | 第39-40页 |
| ·热休克蛋白复合物 | 第40页 |
| ·其他已知的蛋白质复合物 | 第40页 |
| ·本研究鉴定到的新的蛋白质复合物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肽掺和介孔硅材料用于高效富集胎盘线粒体磷酸化肽 | 第42-58页 |
| ·引言 | 第42-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 ·肽掺和介孔硅材料的合成 | 第44-45页 |
| ·样品制备 | 第45页 |
| ·蛋白酶解 | 第45页 |
| ·肽掺和介孔硅材料对磷酸化肽进行富集 | 第45-46页 |
| ·质谱分析 | 第46页 |
|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7页 |
| ·成分可调的Ti-MPS特征分析 | 第47-50页 |
| ·Ti-MPS富集磷酸化肽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0-53页 |
| ·胎盘线粒体磷酸化蛋白质组学 | 第53-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先兆子痫胎盘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58-67页 |
| ·引言 | 第58-59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 ·样品来源 | 第59页 |
| ·蛋白质酶解与二甲基标记 | 第59页 |
| ·质谱鉴定与定量分析 | 第59-60页 |
| ·免疫印迹以及免疫组化 | 第60页 |
| ·实验结果 | 第60-64页 |
| ·正常以及先兆子痫孕妇胎盘病理学改变的检测 | 第60-63页 |
| ·免疫印迹以及免疫组化分析 | 第63-64页 |
| ·讨论 | 第64-67页 |
| 第五章 先兆子痫胎盘质膜糖基化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67-75页 |
| ·引言 | 第67-68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 ·样品来源 | 第68页 |
| ·细胞质膜样品制备 | 第68-69页 |
| ·蛋白酶解、二甲基标记、糖肽及磷酸化肽段富集 | 第69页 |
| ·实验结果 | 第69-72页 |
| ·胎盘质膜糖基化和磷酸化蛋白质组 | 第69-71页 |
| ·先兆子痫胎盘质膜差异表达的糖基化蛋白和磷酸化蛋白 | 第71-72页 |
| ·讨论 | 第72-75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