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一、 绪论 | 第12-23页 |
·缺血性中风概述 | 第12页 |
·缺血性中风的机理 | 第12-15页 |
·兴奋度假说 | 第12-13页 |
·免疫炎症假说 | 第13-14页 |
·细胞凋亡假说 | 第14-15页 |
·现有的抗缺血药物 | 第15-16页 |
·现有的动物模型 | 第16-21页 |
·全脑缺血模型 | 第16-17页 |
·局部缺血模型 | 第17-20页 |
·离体缺血模型 | 第20-21页 |
·缺血性中风的组织学检测 | 第21页 |
·脑区缺血和相应行为学检测 | 第21-23页 |
·初级运动皮层和运动能力检测 | 第21-22页 |
·海马、杏仁核与背景条件恐惧记忆 | 第22-23页 |
二、 材料和方法 | 第23-28页 |
·动物 | 第23页 |
·麻醉动物光栓模型 | 第23页 |
·埋管 | 第23-24页 |
·清醒动物光栓缺血方案的建立 | 第24页 |
·TTC(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染色 | 第24页 |
·小鼠转棒测试(Rotarod test) | 第24-25页 |
·踏步测试(Rung walk test) | 第25页 |
·跑步机(treadmill) | 第25-26页 |
·背景条件恐惧记忆 | 第26页 |
·电生理检测 | 第26-27页 |
·基础传递效能(Basal transmission) | 第26-27页 |
·场电位可塑性 | 第27页 |
·AMPA受体电流-电压曲线(Ⅰ-Ⅴ curve) | 第27页 |
·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28-42页 |
·麻醉动物光栓缺血 | 第28页 |
·清醒小鼠初级运动皮层缺血后的运动能力检测 | 第28-33页 |
·清醒动物光栓缺血方案 | 第28页 |
·缺血损伤随时间变化及尼莫地平药效 | 第28-29页 |
·小鼠初级运动皮层缺血后运动损伤的实时检测 | 第29-30页 |
·初级运动皮层缺血造模后,运动能力随缺血损伤修复而提高 | 第30-32页 |
·小鼠初级运动皮层缺血后耐力检测 | 第32-33页 |
·海马和杏仁核在背景条件恐惧记忆不同加工阶段的作用 | 第33-39页 |
·清醒、自由移动大鼠海马和杏仁核光栓缺血后不同时段的组织学检测 | 第33页 |
·缺血后不同时段,场电位基础传递效能检测 | 第33-35页 |
·海马或杏仁核缺血对背景条件恐惧记忆的学习和短时记忆的影响 | 第35-36页 |
·海马或杏仁核缺血对背景条件恐惧记忆巩固阶段的影响 | 第36-37页 |
·海马或杏仁核缺血对背景条件恐惧记忆提取的影响 | 第37-38页 |
·海马或杏仁核缺血恢复后对背景条件恐惧记忆学习记忆的影响 | 第38-39页 |
·突触后膜AMPA受体数量及组分变化检测 | 第39-41页 |
·药物能够阻断高频刺激引起的突触后膜反应的提高 | 第39-40页 |
·探索海马缺血后,CA1区神经元膜上AMPA受体组分变化 | 第40-41页 |
·树鼩麻醉状态下海马光栓缺血造模 | 第41-42页 |
四、 讨论 | 第42-48页 |
·为新药筛选提供稳定的行为学数据支持 | 第42-43页 |
·提高了缺血性中风相关行为学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 第43-44页 |
·提供了一种贯穿缺血性中风整个病程的长时程药效检测的范式 | 第44页 |
·光栓缺血作为一种手段研究相应脑区损伤导致的行为学变化 | 第44-45页 |
·进一步应用 | 第45-47页 |
·光栓缺血与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 | 第45-46页 |
·结合光通道或药理学手段 | 第46页 |
·在灵长类——树鼩上缺血造模 | 第46-47页 |
·不足 | 第47-48页 |
五、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