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律完善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一、影子银行概述 | 第13-26页 |
(一)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二) 影子银行的内涵 | 第14-16页 |
1. 影子银行的法律本质 | 第14-15页 |
2. 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特征 | 第15-16页 |
3. 小结 | 第16页 |
(三) 影子银行的外延 | 第16-18页 |
1. 依据不同的发起主体 | 第16-17页 |
2. 依据是否获得官方支持以及支持程度 | 第17-18页 |
(四) 影子银行隐含的风险及其影响 | 第18-26页 |
1. 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模式分析 | 第18-19页 |
2. 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 | 第19-22页 |
3. 影子银行的正面影响 | 第22-23页 |
4. 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 | 第23-26页 |
二、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4页 |
(一) 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体系的现状 | 第27-30页 |
1.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 第27页 |
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具体法律监管制度 | 第27-28页 |
3. 近年来金融监管措施的完善 | 第28-30页 |
(二) 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1. 监管理念的问题 | 第30-32页 |
2. 具体法律法规的问题 | 第32-33页 |
3. 内控机制与自律监管机制不完善 | 第33页 |
4 资信评级制度不完善 | 第33-34页 |
三、影子银行的国际监管实践 | 第34-40页 |
(一) 主流国家及地区的监管实践 | 第34-36页 |
1. 美国 | 第34-35页 |
2. 欧盟 | 第35-36页 |
(二) 国际组织的监管实践 | 第36-38页 |
1. 监管思路 | 第36-37页 |
2. 监管制度的构建 | 第37-38页 |
(三) 国际监管实践小结 | 第38-40页 |
1. 监管范围的扩大 | 第38-39页 |
2. 监管标准的提高 | 第39页 |
3. 构建风险隔离带 | 第39页 |
4. 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 第39-40页 |
四、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体系的改革建议 | 第40-45页 |
(一) 监管理念应当与时俱进 | 第40-41页 |
1. 正确看待影子银行的地位 | 第40页 |
2. 适度监管,鼓励创新 | 第40-41页 |
3. 建立宏观审慎监管理念 | 第41页 |
(二)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 第41-43页 |
1. 加强监管主体间的合作 | 第41-42页 |
2.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 第42页 |
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2-43页 |
4. 健全影子银行内控制度 | 第43页 |
(三) 加强行业自律和国际间的协作 | 第43-45页 |
1. 加强行业自律 | 第43-44页 |
2. 加强国际间的协作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