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23页 |
·选题背景 | 第9-18页 |
·中甸矿集区晚白垩世埃达克质斑岩成矿系统是亟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0-14页 |
·中甸矿集区晚白垩世含矿斑岩成因及动力学背景是创建区域成矿模型关键 | 第14-17页 |
·中甸矿集区晚白垩世斑岩成矿模型是理论研究带动勘查突破的理想选择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8页 |
·成岩成矿年代学 | 第18-19页 |
·含矿斑岩成因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19页 |
·典型矿床成矿作用 | 第19页 |
·区域晚白垩世斑岩 Cu 多金属成矿模型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野外地质调查 | 第20页 |
·岩相学与矿相学研究 | 第20-21页 |
·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 | 第21页 |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 | 第21页 |
·岩石地球化学示踪 | 第21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21-23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31页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4页 |
·区域地层 | 第24-26页 |
·区域构造 | 第26-28页 |
·褶皱 | 第26-27页 |
·断裂 | 第27-28页 |
·区域岩浆岩 | 第28-29页 |
·侵入岩 | 第28-29页 |
·火山岩 | 第29页 |
·区域矿产 | 第29-31页 |
3 晚白垩世含矿斑岩系统 | 第31-115页 |
·岩石学与岩相学 | 第31-37页 |
·休瓦促岩体 | 第31-35页 |
·热林岩体 | 第35-36页 |
·红山岩体 | 第36-37页 |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第37-42页 |
·样品采集 | 第38页 |
·测试方法 | 第38-42页 |
·测试分析结果 | 第42-105页 |
·锆石 U-Pb 年龄 | 第42-69页 |
·全岩元素组成 | 第69-93页 |
·Sr-Nd-Pb 同位素 | 第93-97页 |
·锆石 Hf 同位素 | 第97-105页 |
·岩浆活动时限 | 第105页 |
·构造环境判别 | 第105-107页 |
·岩浆源区性质 | 第107-110页 |
·埃达克质亲合性 | 第107-108页 |
·钾玄质亲合性 | 第108-110页 |
·斑岩成因模式 | 第110-115页 |
·部分熔融还是分离结晶? | 第111-112页 |
·洋壳熔融还是加厚地壳熔融? | 第112-113页 |
·何种加厚地壳熔融? | 第113-115页 |
4 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 第115-167页 |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115-141页 |
·休瓦促 W-Mo 矿床 | 第115-120页 |
·热林 Mo-W-Cu 矿床 | 第120-125页 |
·红山 Cu 多金属矿床 | 第125-141页 |
·成矿作用时限 | 第141-151页 |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第141-146页 |
·测试分析结果 | 第146-150页 |
·成矿作用时限 | 第150-151页 |
·成矿流体特征 | 第151-160页 |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第151-152页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第152-154页 |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154-156页 |
·成矿流体演化 | 第156-160页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60-165页 |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第160-161页 |
·硫同位素 | 第161-162页 |
·Re 同位素 | 第162-163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63-165页 |
·矿床成因机制 | 第165-167页 |
5 成矿作用动力学模式 | 第167-178页 |
·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167-170页 |
·成矿作用模式 | 第170-178页 |
·主导控矿因素 | 第170-175页 |
·成矿作用过程 | 第175-176页 |
·矿床成因模式 | 第176-178页 |
6 结论 | 第178-180页 |
·主要认识 | 第178-179页 |
·存在问题 | 第179-180页 |
致谢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7页 |
附录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