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 ·阳山金矿带是研究金矿矿床成因的理想选区 | 第11-12页 |
| ·阳山金矿带巨量金来源与聚集机理亟需深入研究 | 第12页 |
| ·多元同位素示踪研究是探索阳山金矿带矿床成因及巨量金聚集机理的有效途径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页 |
| ·阳山金矿带的矿区地质特征 | 第13页 |
| ·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13-14页 |
| ·金成矿带多元同位素示踪 | 第14页 |
| ·金矿床成因类型 | 第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系统收集资料 | 第14页 |
| ·野外调研 | 第14-15页 |
|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 第15页 |
| ·多元同位素研究 | 第15页 |
| ·热年代学研究 | 第15页 |
| ·矿床成因类型 | 第15页 |
|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6-18页 |
| 2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8-32页 |
| ·区域构造格架及演化 | 第18-22页 |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18页 |
| ·秦岭造山带 | 第18-19页 |
| ·勉略构造带 | 第19-20页 |
| ·文县弧形构造带 | 第20-22页 |
| ·区域地层 | 第22-28页 |
| ·碧口群 | 第23-26页 |
| ·泥盆系 | 第26-27页 |
| ·石炭系 | 第27页 |
| ·二叠系 | 第27-28页 |
| ·三叠系 | 第28页 |
| ·侏罗系 | 第28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8-30页 |
| ·古生代岩浆岩 | 第29页 |
| ·印支期岩浆岩 | 第29-30页 |
| ·燕山期岩浆岩 | 第30页 |
| ·岩石建造类型及含金性 | 第30-32页 |
| 3 金矿床地质 | 第32-54页 |
| ·矿区地质 | 第32-39页 |
| ·矿区构造格架 | 第32-36页 |
| ·赋矿岩石建造 | 第36-39页 |
| ·矿体地质 | 第39-47页 |
| ·安坝矿段 | 第39-43页 |
| ·葛条湾矿段 | 第43-44页 |
| ·阳山矿段 | 第44-45页 |
| ·泥山矿段 | 第45-46页 |
| ·张家山矿段 | 第46页 |
| ·高楼山金矿床 | 第46-47页 |
| ·矿化特征 | 第47-49页 |
| ·矿石结构 | 第48-49页 |
| ·矿石构造 | 第49页 |
| ·围岩蚀变特征 | 第49-51页 |
| ·成矿期次划分 | 第51-54页 |
| 4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 第54-72页 |
| ·样品地质特征 | 第54-56页 |
| ·测试精度及分析流程 | 第56页 |
| ·氢氧同位素组成 | 第56-57页 |
| ·成矿流体来源与混合 | 第57-60页 |
| ·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 | 第60-66页 |
| ·成矿流体来源验证 | 第66-72页 |
| ·碳同位素研究概述 | 第66-68页 |
| ·碳-氧同位素组成 | 第68页 |
| ·碳同位素来源与示踪 | 第68-72页 |
| 5.成矿物质来源与示踪 | 第72-86页 |
| ·硫同位素 | 第72-81页 |
| ·硫同位素组成 | 第73-74页 |
| ·硫同位素来源与示踪 | 第74-81页 |
| ·铅同位素 | 第81-86页 |
|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82-84页 |
| ·铅同位素示踪 | 第84-86页 |
| 6.成矿作用热年代学 | 第86-92页 |
| 7 矿床成因 | 第92-96页 |
| 8 结论 | 第96-98页 |
| ·主要认识 | 第96-97页 |
|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 附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