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9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政策背景 | 第8页 |
·学术背景 | 第8-9页 |
·项目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研究开放空间内涵及类型限定 | 第10-11页 |
·案例村落选取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人居环境理论与农村人居环境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乡村人居环境的性质定位 | 第17-18页 |
·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第2章 农村绿化开放空间与城市住区绿化开放空间对比研究 | 第19-26页 |
·从静态视角分析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 | 第19-21页 |
·形式上的不同 | 第19-20页 |
·经济活动上的不同 | 第20页 |
·人口特征的不同 | 第20页 |
·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 | 第20页 |
·社会关系的不同 | 第20-21页 |
·从静态视角分析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绿化开放空间的区别 | 第21-22页 |
·从动态视角分析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 | 第22-24页 |
·封闭化社区结构逐渐转向开放化社区结构 | 第22页 |
·同质化劳动人口逐渐转向异质化劳动人口 | 第22-23页 |
·简单化社会经济活动逐渐转向复杂化社会经济活动 | 第23页 |
·行政归属型社区组织逐渐转向利益归属型社区组织 | 第23-24页 |
·从动态视角分析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 | 第24-26页 |
第3章 案例研究 | 第26-85页 |
·都江堰 | 第27-41页 |
·选取案例在震后重建的地域背景 | 第28-30页 |
·都江堰市天马镇金玉村焦家院子案例 | 第30-34页 |
·都江堰市翠月湖镇民兴社区宋家巷子 | 第34-37页 |
·都江堰市石羊镇金羊村四号安置点 | 第37-41页 |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 | 第41-56页 |
·七都镇概况及案例背景 | 第41-44页 |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案例 | 第44-47页 |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江村案例 | 第47-52页 |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陆家港案例 | 第52-56页 |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 | 第56-85页 |
·王佐镇概况及案例背景 | 第58页 |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怪村案例 | 第58-65页 |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庄户村案例 | 第65-71页 |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案例 | 第71-79页 |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西庄店案例 | 第79-85页 |
第4章 新农村绿化开放空间相关问题研究 | 第85-97页 |
·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研究 | 第85-89页 |
·案例对比的初步思考 | 第89-92页 |
·关于散居村庄向聚居村庄转变的思考 | 第89-90页 |
·关于绿化开放空间功能的思考 | 第90-91页 |
·关于绿化开放空间人性化的思考 | 第91-92页 |
·新农村绿化开放空间规划相关原则 | 第92-97页 |
·新农村绿化开放空间应遵循基本规划原则 | 第92-93页 |
·不同类型新农村绿色开放空间应尊重其特殊性无需具体的规划指标 | 第93-94页 |
·新农村绿色开放空间应兼顾生产功能成为部分产业的载体 | 第94-95页 |
·新农村绿色开放空间已成为历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存的新载体 | 第95-9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附录 A 村镇住区绿化与开放空间研究村庄调查表 | 第102-113页 |
个人简历 | 第11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页 |
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