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关中的寺庙与地方社会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绪论 | 第15-2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澄清 | 第16-18页 |
第三节 学术回顾 | 第18-25页 |
一、 相关专著 | 第18-20页 |
二、 相关论文 | 第20-25页 |
第四节 创新与难点 | 第25-27页 |
第一章 明清关中寺庙概况 | 第27-50页 |
第一节 庞杂的关中寺庙 | 第27-35页 |
一、 明清关中社会概况 | 第27-30页 |
二、 关中的神明信仰传统 | 第30-31页 |
三、 繁杂的乡里寺庙 | 第31-35页 |
第二节 关中寺庙的社会基础 | 第35-42页 |
一、 关中地名中的寺庙因素 | 第35-36页 |
二、 关中民俗中的寺庙因素 | 第36-39页 |
三、 社会风尚中的寺庙因素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关中地方志中的寺庙 | 第42-49页 |
一、 地方官对寺庙的取舍 | 第42-44页 |
二、 儒学者对寺庙的取舍 | 第44-46页 |
三、 寺庙的自身因素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二章 治民事神:朝廷正祀之于关中地方社会 | 第50-106页 |
第一节 国家神明的经营 | 第50-69页 |
一、 国家神明体系 | 第50-55页 |
二、 村社法定祭祀体系 | 第55-59页 |
三、 乡里祭祀体系的废弃 | 第59-61页 |
四、 州县正祀的民间化:三原县城隍庙 | 第61-69页 |
第二节 庙、学之间的信仰争夺 | 第69-76页 |
一、 儒学的衰落 | 第69-71页 |
二、 关学家的困惑 | 第71-76页 |
第三节 官方神庙的民间改造 | 第76-83页 |
一、 官方神明的功用改造 | 第76-80页 |
二、 村社理念中的神庙体系 | 第80-83页 |
第四节 关学家的态度 | 第83-96页 |
一、 关学家的抨击 | 第83-89页 |
二、 关学家的疑虑 | 第89-96页 |
第五节 淫祀的治理 | 第96-105页 |
一、 官方对淫祀的抨击 | 第96-97页 |
二、 淫祀整治举措 | 第97-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三章 举头三尺有神明:寺庙与关中村治 | 第106-176页 |
第一节 神明的教化 | 第106-124页 |
一、 官方神庙的威慑力 | 第106-109页 |
二、 寺庙教化的方式 | 第109-124页 |
第二节 官方的寺庙管理 | 第124-134页 |
一、 村社寺庙的僧道 | 第124-127页 |
二、 朝廷的僧道管理 | 第127-134页 |
第三节 寺庙与乡村精英 | 第134-145页 |
一、 村社精英群体 | 第134-135页 |
二、 村社精英与庙事 | 第135-139页 |
三、 乡村富户的积善行为 | 第139-143页 |
四、 村社权威构成中的寺庙 | 第143-145页 |
第四节 寺庙与关中宗族 | 第145-162页 |
一、 关中宗族的特点 | 第145-154页 |
二、 关中宗族与寺庙 | 第154-159页 |
三、 寺庙与宗族影响下的关中村落 | 第159-162页 |
第五节 村规民约中的寺庙 | 第162-169页 |
一、 寺庙与村社规约 | 第162-166页 |
二、 寺庙与村社纠纷调解 | 第166-169页 |
第六节 水资源纷争中的寺庙 | 第169-175页 |
小结 | 第175-176页 |
第四章 十方福田:作为公共空间的寺庙 | 第176-242页 |
第一节 庙产 | 第176-184页 |
一、 庙产的来源 | 第176-177页 |
二、 庙产的纠纷 | 第177-180页 |
三、 庙产的维护 | 第180-184页 |
第二节 社会的捐赠 | 第184-201页 |
一、 妇女的捐赠 | 第184-197页 |
二、 商人的捐赠 | 第197-201页 |
第三节 修庙 | 第201-205页 |
第四节 寺庙的文化资本 | 第205-221页 |
一、 环境:寺庙的有形资本 | 第206-209页 |
二、 神话故事——寺庙的无形财富 | 第209-213页 |
三、 寺庙的金石文字 | 第213-221页 |
第五节 文化群体的宗教体验 | 第221-240页 |
一、 热心庙务的生员 | 第221-226页 |
二、 关注寺庙的士绅 | 第226-230页 |
三、 三原温氏:士大夫家庭神明信仰的典型 | 第230-234页 |
四、 寺庙的公共性 | 第234-240页 |
小结 | 第240-242页 |
第五章 娱神与娱人:寺庙与关中民间社会生活 | 第242-266页 |
第一节 朝山 | 第242-253页 |
一、 武当山 | 第242-246页 |
二、 太白山 | 第246-248页 |
三、 华山 | 第248-251页 |
四、 官方的朝山整治 | 第251-253页 |
第二节 庙戏 | 第253-259页 |
一、 官方的禁令 | 第253-256页 |
二、 民间的亢奋 | 第256-258页 |
三、 庙戏的社会效用 | 第258-259页 |
第三节 庙会 | 第259-264页 |
小结 | 第264-266页 |
第六章 寺庙与县域社会:典型个案分析 | 第266-288页 |
第一节 儒学衰落型县——扶风县的寺庙 | 第266-273页 |
第二节 正祀民间化的典型——蒲城县尧山圣母社 | 第273-287页 |
一、 圣母社的源流 | 第273-276页 |
二、 推动圣母社发展的地方力量 | 第276-281页 |
三、 尧山祭祀体系与十一社 | 第281-287页 |
小结 | 第287-288页 |
结论 | 第288-291页 |
参考文献 | 第291-301页 |
一、 正史、档案类 | 第291页 |
二、 文集类 | 第291-292页 |
三、 方志、金石类 | 第292-295页 |
四、 论著类 | 第295-297页 |
五、 论文类 | 第297-301页 |
致谢 | 第301-304页 |
个人简历 | 第304-3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