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錄 | 第10-13页 |
緒論 | 第13-29页 |
一、 研究意義 | 第13-14页 |
二、 對前人研究成果之述評 | 第14-26页 |
三、 本文的寫作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四、 幾點說明 | 第27-29页 |
第一章 尊稱與職務之稱——西周春秋時期“公”稱研究 | 第29-89页 |
第一節 生稱之“公”稱研究 | 第30-58页 |
一、 由班簋、令器銘文看金文中的“公” | 第30-40页 |
二、 職務之“公”稱基本特徵概述 | 第40-48页 |
三、 職務之“公”稱職掌範圍初探 | 第48-53页 |
四、 生時“公”稱與族氏名之關係試析 | 第53-58页 |
第二節 死稱之“公”稱研究 | 第58-66页 |
第三節 其他“公”稱研究 | 第66-73页 |
一、 器主自稱之“公” | 第66-68页 |
二、 “公”在稱謂中充當表尊敬之輔助用詞 | 第68-72页 |
三、 “王者之後稱公” | 第72-73页 |
本章小結 | 第73-75页 |
附圖:西周金文中“公”稱相關部份銅器銘文拓片 | 第75-89页 |
第二章 “諸侯”與“侯甸男”——西周春秋時期“侯”稱研究... | 第89-157页 |
第一節 金文所見之“諸侯”考辨 | 第89-108页 |
一、 金文“諸侯”僅包括“侯”、“甸”、“男”三種身份 | 第89-92页 |
二、 “諸侯”、“邦君”異同考 | 第92-98页 |
三、 “諸侯”、“諸監”辨 | 第98-108页 |
第二節“侯甸男”之“侯”特徵分析 | 第108-156页 |
一、 “侯”可用作動詞 | 第109-126页 |
二、 “侯”之軍事職能明確 | 第126-134页 |
三、 “侯”國之封建地域具有一定規律 | 第134-156页 |
本章小結 | 第156-157页 |
第三章 從“兄弟之長”到“一國之長”——西周春秋時期“伯”稱 研究 | 第157-179页 |
第一節“伯”乃為“長”者之泛稱 | 第157-168页 |
一、 “伯”是排行之長 | 第157-160页 |
二、 “伯”是一氏之長 | 第160-165页 |
三、 “伯”是一國之長 | 第165-167页 |
四、 “伯”是封君、諸侯之長 | 第167-168页 |
第二節“伯”與“公”、“侯”不存在嚴格的等級差異 | 第168-178页 |
本章小結 | 第178-179页 |
第四章 “兒子”、“宗子”與國君——西周春秋時期“子”稱研究167 | 第179-206页 |
第一節“某子”與“宗子” | 第179-190页 |
第二節 從“宗子”到“國君” | 第190-195页 |
第三節 西周時期“子”稱的主要使用人群為殷遺 | 第195-204页 |
本章小結 | 第204-206页 |
第五章 貢納體系中的最低一級——西周春秋時期“男”稱研究 | 第206-215页 |
第一節 從《左傳》中的相關記載看西周時期的“男”稱 | 第206-210页 |
第二節 文獻中所見“侯甸男”體系之應用實例探析 | 第210-214页 |
本章小結 | 第214-215页 |
第六章 “金文爵名兼稱說”商兌 | 第215-239页 |
一、“侯”之“兼稱”實例分析 | 第215-221页 |
二、“公”、“伯”之“兼稱”實例分析 | 第221-228页 |
三、“子”之“兼稱”實例分析 | 第228-233页 |
四、“兼稱”現象中的特例分析 | 第233-237页 |
五、造成“爵名兼稱”假象之原因分析 | 第237-238页 |
小結 | 第238-239页 |
第七章 春秋時期國君等級差異與“五等爵稱”之關係辨析 | 第239-259页 |
第一節 《春秋》、《左傳》中所見春秋時期國君之等級差異考 | 第239-244页 |
一、 國君稱謂與“五等爵制”不符之排序實例分析 | 第240-242页 |
二、 國君等級之決定因素辨析 | 第242-244页 |
第二節 春秋時期“五等爵稱”使用規則的變化 | 第244-249页 |
一、 “公”稱使用規則變化 | 第244-246页 |
二、 “伯”稱的變化 | 第246-247页 |
三、 “子”、“男”的變化 | 第247-249页 |
第三節 盟主政治背景下的“五等爵稱”與“五等爵制” | 第249-253页 |
本章小結 | 第253-254页 |
附表 | 第254-259页 |
第八章 “五等爵制”體系理論與儒家思想 | 第259-270页 |
第一節 先秦文獻中“五等爵制”體系作為系統理論的形成時間 | 第259-262页 |
第二節“五等爵制”體系理論形成的內外因素 | 第262-266页 |
一、 “五等爵制”體系理論形成之內因 | 第262-264页 |
二、 “五等爵制”體系理論形成之外因 | 第264-266页 |
第三節“五等爵制”體系理論的歷史作用 | 第266-269页 |
本章小結 | 第269-270页 |
結語 | 第270-274页 |
參考文獻 | 第274-292页 |
個人簡歷及學術成果 | 第292-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