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侦查程序的构造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侦查程序构造的界定与价值 | 第11-16页 |
·侦查程序构造的界定 | 第11-14页 |
·侦查程序构造的概念 | 第11-12页 |
·诉讼价值与侦查程序构造 | 第12-13页 |
·侦查目的与侦查程序构造 | 第13-14页 |
·侦查程序构造的价值 | 第14-16页 |
·侦查程序构造的理论价值 | 第14-15页 |
·侦查程序构造的实践价值 | 第15-16页 |
二、域外侦查程序构造的比较分析 | 第16-23页 |
·域外侦查程序构造的解读 | 第16-19页 |
·当事人主义国家的侦查程序构造解读 | 第16-17页 |
·职权主义国家的侦查程序构造解读 | 第17-18页 |
·混合式侦查程序构造解读 | 第18-19页 |
·域外侦查程序构造的启示 | 第19-23页 |
·人权保障理念凸显 | 第19-20页 |
·侦查权监督机制成熟 | 第20-21页 |
·侦辩对抗关系有效实现 | 第21-23页 |
·中立第三方介入侦查程序 | 第23页 |
三、1996年刑诉法中侦查程序构造的解读与反思 | 第23-33页 |
·1996年刑诉法中侦查程序构造的解读 | 第23-28页 |
·侦查程序的主体 | 第23-26页 |
·侦查程序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26-28页 |
·1996年刑诉法中侦查程序构造的反思 | 第28-33页 |
·人权保障不足 | 第28-29页 |
·中立第三方缺乏 | 第29-30页 |
·侦查权监督机制匮乏 | 第30-32页 |
·侦辩对抗关系无法有效实现 | 第32-33页 |
四、新刑诉法在侦查程序构造上的突破与不足 | 第33-37页 |
·新刑事诉讼法的突破 | 第33-36页 |
·人权理念更为深化 | 第33-34页 |
·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辩护地位得以确立 | 第34-35页 |
·相关诉讼基本原则得到完善 | 第35-36页 |
·新刑诉法仍存在的不足 | 第36-37页 |
五、我国侦查程序构造的改进对策 | 第37-45页 |
·优化侦查程序构造的基本理念 | 第38-39页 |
·完善相关的诉讼基本原则 | 第39-40页 |
·确立三角模式的侦查程序构造 | 第40-43页 |
·侦查程序构造应采用三角结构 | 第40-41页 |
·审前裁判机关是作为中立第三方的最优选择 | 第41-42页 |
·在我国设置审前裁判机关的可行性分析 | 第42-43页 |
·改进辩护方的防御性权利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