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分析框架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 基本内容分析框架 | 第13-14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我国林业所有制政策的变迁 | 第15-23页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林业所有制政策(1949~1952) | 第15-16页 |
二、集体化时期的林业所有制政策(1953~1978) | 第16-18页 |
三、改革开放后的林权改革 | 第18-23页 |
(一) 林业三定政策 | 第18-21页 |
(二) 20世纪后期以来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林业税费政策 | 第23-30页 |
一、林业税费政策变迁 | 第23-27页 |
(一) 农业特产税 | 第23-24页 |
(二) 增值税 | 第24-25页 |
(三) 育林基金 | 第25-26页 |
(四) 维简费 | 第26页 |
(五) 林业保护建设费 | 第26-27页 |
二、我国现行林业税费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一) 林业税费种类繁多,税费压力大 | 第27页 |
(二) 林业税费征收不规范,不合理收费普遍存在 | 第27页 |
(三) 林业税费使用 | 第27-28页 |
三、我国现行林业税费体系的完善 | 第28-30页 |
(一) 逐步取消林业税,规范林业收费管理 | 第28页 |
(二) 建立健全林业税费的监督机制 | 第28页 |
(三) 建立森林生态价值补偿机制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 | 第30-35页 |
一、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制度变迁 | 第30-32页 |
(一)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成立初期 | 第30页 |
(二) 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实施与完善期 | 第30-32页 |
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三、完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建议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 | 第35-40页 |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的变迁 | 第35-36页 |
(一) 起源阶段 | 第35-36页 |
(二) 探索阶段 | 第36页 |
(三) 发展与完善阶段 | 第36页 |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一) 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现实执行中存在盲区与误区 | 第37页 |
(二)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三、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思路 | 第38-40页 |
(一) 建立分级分类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 第38页 |
(二) 拓宽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 第38-39页 |
(三) 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 | 第39页 |
(四) 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的监督、惩罚机制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退耕还林政策 | 第40-46页 |
一、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与演变 | 第40-42页 |
(一) 退耕还林试点期的政策 | 第40页 |
(二) 退耕还林全面启动后的政策措施 | 第40-41页 |
(三) 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完善 | 第41-42页 |
二、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一) 退耕还林部分政策不严谨 | 第43页 |
(二) 相关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 第43-44页 |
(三) 相关后续政策未到位 | 第44页 |
(四) 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44页 |
三、建议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辞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