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岛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9页 |
| ·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间岛问题的渊源 | 第22-48页 |
| ·穆克登勘定中朝鸭绿江、图们江边界 | 第22-28页 |
| ·中朝鸭绿江、图们江边界的形成 | 第22-24页 |
| ·清初朝鲜边民越境事件 | 第24-25页 |
| ·穆克登查边及勘界碑的建立 | 第25-28页 |
| ·穆克登碑性质辨析 | 第28-33页 |
| ·穆克登查边的任务和权限 | 第29页 |
| ·朝鲜接伴、观察使在查边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9-30页 |
| ·穆克登碑文的文式和措辞 | 第30-31页 |
| ·穆克登与朴权就图们江界源进行的交涉 | 第31-32页 |
| ·当时中朝国君对穆克登定界的反应 | 第32-33页 |
| ·穆克登碑原址考证 | 第33-42页 |
| ·穆克登碑址问题缘起 | 第33-34页 |
| ·朝鲜原始文献记载的图们江源界标 | 第34-36页 |
| ·1885年石碑发现位置即初立位置 | 第36-38页 |
| ·后世文献记载的穆克登碑址考辩 | 第38-42页 |
| ·穆克登勘定的图们江源 | 第42-48页 |
| ·穆克登拒绝接受以红旗河定界 | 第43-45页 |
| ·穆克登似定石乙水为图们江界源 | 第45-48页 |
| 第三章 中朝土门江勘界谈判 | 第48-68页 |
| ·勘界谈判前朝鲜的疆域观念 | 第48-51页 |
| ·穆克登查边前后朝鲜疆域观念的变化 | 第48-49页 |
| ·18、19世纪朝鲜实学派的北方开拓论 | 第49-51页 |
| ·中朝乙酉勘界 | 第51-57页 |
| ·中朝边界问题的发生 | 第52-53页 |
| ·朝鲜政府要求勘查土门江边界 | 第53-54页 |
| ·乙酉勘界谈判 | 第54-56页 |
| ·乙酉谈判结束后中朝两国的反应 | 第56-57页 |
| ·1887年中朝丁亥勘界 | 第57-68页 |
| ·清朝提出勘界原则“三辨析、五考证” | 第57-60页 |
| ·丁亥勘界谈判 | 第60-63页 |
| ·丁亥勘界后中朝双方代表的归报 | 第63-66页 |
| ·朝鲜国王照会承认土门、豆满为一江 | 第66-68页 |
| 第四章 朝鲜再次制造界务纠纷 | 第68-82页 |
| ·朝鲜当局阻挠清朝移民归化政策 | 第68-71页 |
| ·清朝对“间岛”朝鲜垦民实施归化编籍 | 第68-70页 |
| ·朝鲜当局对清朝薙发易服政策的阻挠 | 第70-71页 |
| ·中朝再次发生“间岛”纷争 | 第71-75页 |
| ·甲午战争前后东北亚格局的演变 | 第71-72页 |
| ·朝鲜政府推翻丁亥勘界成果 | 第72-75页 |
| ·朝俄共同统治“间岛”的图谋及其破产 | 第75-82页 |
| ·朝俄共同统治“间岛”草案 | 第75-76页 |
| ·朝鲜武装侵犯中国“间岛”主权 | 第76-79页 |
| ·中朝缔结边界善后章程 | 第79-82页 |
| 第五章 日本介入问岛问题及中日《间岛协约》的签订 | 第82-104页 |
| ·日本介入间岛问题 | 第82-86页 |
| ·日本取得中朝界务问题交涉权 | 第82-83页 |
| ·日俄战争后日本制定的间岛策略 | 第83-86页 |
| ·日本进驻“间岛”及清政府的因应措施 | 第86-91页 |
| ·朝鲜统监府临时间岛派出所的建立 | 第86-88页 |
| ·清政府加强对“间岛”的管理 | 第88-91页 |
| ·中日“间岛案”之交涉 | 第91-104页 |
| ·图们江边界问题之交涉 | 第91-96页 |
| ·韩民保护、裁判权问题之交涉 | 第96-100页 |
| ·间岛问题合并到东三省六案 | 第100-101页 |
| ·《间岛协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 第101-104页 |
| 结论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