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1 藻类水华的治理现状 | 第11-13页 |
·水华形成的因素 | 第11页 |
·水华的危害 | 第11页 |
·水华的治理方法 | 第11-13页 |
2 水生植物化感作用及抑藻研究 | 第13-19页 |
·水生植物化感抑藻 | 第13-14页 |
·化感物质及其种类 | 第14-15页 |
·化感物质抑藻特点 | 第15-17页 |
·化感物质抑藻机理 | 第17-19页 |
3 富营养化对高等水生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影响 | 第19-20页 |
·富营养盐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9-20页 |
·蓝藻释放的藻毒素对水生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影响 | 第20页 |
4 本课题的来源及其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0页 |
第二章 菹草对营养盐胁迫的耐性机制 | 第30-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培养方法 | 第30页 |
·培养基主要成分 | 第30-31页 |
·实验设计 | 第31页 |
·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富营养盐对菹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富营养盐对菹草 CAT 活性的影响 | 第33页 |
·富营养盐对菹草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富营养盐对菹草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菹草与藻类的化感互作及其机理研究 | 第37-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培养方法 | 第38页 |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测定方法 | 第38页 |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菹草对铜绿微囊藻以及斜生栅藻的抑制作用 | 第39-41页 |
·菹草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细胞两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菹草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对菹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对菹草两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对菹草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菹草化感抑藻物质的分离鉴定 | 第51-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菹草粗提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菹草纯提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55-56页 |
·菹草纯提物中化感物质的鉴定 | 第56-5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获奖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