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合成及其增溶叶酸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4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6页 |
| ·树形分子的研究与发展 | 第14-15页 |
| ·树形分子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 第15-17页 |
| ·树形分子的合成方法 | 第17-21页 |
| ·发散法合成 | 第18页 |
| ·收敛法合成 | 第18-19页 |
| ·发散-收敛合成法 | 第19-20页 |
| ·Click 合成法 | 第20-21页 |
| ·树形分子的潜在性能研究 | 第21-24页 |
| ·树形分子的生物降解性能 | 第21-23页 |
| ·树形分子的毒性及免疫原性 | 第23-24页 |
| ·树形分子的抗菌性能 | 第24页 |
| ·树形分子的应用 | 第24-30页 |
| ·树形分子作为纳米模板 | 第25页 |
| ·树形分子作为自组装分子 | 第25-26页 |
| ·树形分子用于介导基因转染 | 第26页 |
| ·树形分子用于药物增溶 | 第26-30页 |
| ·树形分子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 第30-32页 |
| ·树形分子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33-36页 |
| ·选题思想 | 第33-34页 |
|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 第2章 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探索合成及表征 | 第36-58页 |
| ·研究意义 | 第36页 |
| ·合成方法一 | 第36-43页 |
| ·实验药品 | 第36-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 ·实验策略 | 第37-38页 |
| ·实验讨论 | 第38-43页 |
| ·红外表征(FT- IR) | 第38-40页 |
| ·核磁表征(1H NMR) | 第40-43页 |
| ·分析原因 | 第43页 |
| ·合成方法二 | 第43-45页 |
| ·研究意义 | 第43页 |
| ·实验策略 | 第43-44页 |
| ·分析原因 | 第44-45页 |
| ·新核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 第45-56页 |
| ·研究意义 | 第45页 |
| ·研究内容 | 第45页 |
|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 ·核的合成 | 第47页 |
| ·G0.5 的合成 | 第47-48页 |
| ·G1 的合成 | 第48页 |
| ·G1.5 的合成 | 第48页 |
| ·结构表征 | 第48-56页 |
| ·红外表征 | 第48-51页 |
| ·核磁表征(1H NMR) | 第51-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3章 乙二胺核树形分子增溶叶酸的研究 | 第58-72页 |
| ·研究意义 | 第58-59页 |
| ·研究内容 | 第59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59-60页 |
| ·实验药品 | 第59页 |
| ·实验仪器 | 第59-60页 |
| ·实验步骤 | 第60-61页 |
| ·叶酸的标准曲线 | 第60页 |
| ·增溶实验 | 第60-61页 |
| ·讨论 | 第61-67页 |
| ·碱性条件下对叶酸的溶解 | 第61-64页 |
| ·末端基团对叶酸溶解的影响 | 第61-63页 |
| ·末端氨基数目相同的整代树形分子比较 | 第63页 |
| ·小分子与整代树形分子比较 | 第63-64页 |
| ·酸性条件下对叶酸的溶解 | 第64-67页 |
| ·末端基团对叶酸溶解的影响 | 第64-66页 |
| ·末端氨基数目相同的整代树形分子比较 | 第66页 |
| ·小分子与整代树形分子比较 | 第66-67页 |
| ·树形分子增溶叶酸的机理探究 | 第67-71页 |
| ·酸性条件下各代树形分子-叶酸的核磁表征 | 第68-69页 |
| ·碱性条件下各代树形分子-叶酸的核磁表征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4章 新核树形分子增溶叶酸的研究 | 第72-76页 |
|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72页 |
| ·实验部分 | 第72-73页 |
| ·结果讨论 | 第73-75页 |
| ·整代树形分子的比较 | 第73页 |
| ·低代的树形分子比较 | 第73-74页 |
| ·高代树形分子比较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5章 总结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