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哀诔文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 哀诔文的定义和范畴 | 第8页 |
(二) 哀诔文在欧阳修作品中的大量存在 | 第8-9页 |
(三) 欧阳修哀诔文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 第9-12页 |
第1章 欧阳修以前哀诔文之演进轨迹 | 第12-20页 |
·神道碑铭 | 第12-14页 |
·墓志铭 | 第14-16页 |
·墓表 | 第16-17页 |
·祭文 | 第17-18页 |
·行状 | 第18-20页 |
第2章 欧阳修哀诔文的文体特征 | 第20-32页 |
·从欧阳修哀诔文的分类看其文体特征之梗概 | 第20-21页 |
·欧阳修对哀诔文文体的继承与革新 | 第21-27页 |
·继承“史迁之髓”是欧阳修哀诔文文体观的重要基础 | 第22-24页 |
·扬弃前人写法构成欧阳修哀诔文文体革新的主要成就 | 第24-27页 |
·欧阳修哀诔文的文体特征 | 第27-32页 |
·韵散结合、功能齐全的体式结构特征 | 第27-28页 |
·适应实际、突出主线、分总有序的谋篇布局特征 | 第28-30页 |
·亦情亦理、画龙点睛、因势而动的议论特征 | 第30-32页 |
第3章 欧阳修哀诔文的内容特征 | 第32-40页 |
·主题思想的深化及内涵容量的拓展 | 第32-34页 |
·儒家思想所促成的价值观之包容性 | 第34-36页 |
·程式化抒情的减弱与纪实性叙事的加强 | 第36-40页 |
第4章 欧阳修哀诔文的艺术手法及风格特征 | 第40-53页 |
·文体构筑需要所促成的韵散结合与骈散变化 | 第40-42页 |
·内容表达需要所促成的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 | 第42-45页 |
·文学性需要所促成的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 第45-48页 |
·碑志文中艺术手法的运用 | 第46-47页 |
·祭文中艺术手法的运用 | 第47-48页 |
·在艺术手法与内容整合中形成的风格特征 | 第48-53页 |
第5章 欧阳修哀诔文在后代的深远影响 | 第53-60页 |
·欧阳修哀诔文在金元两代的影响 | 第53-55页 |
·欧阳修哀诔在明代的影响 | 第55-57页 |
·欧阳修哀诔文在清代的影响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66页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