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综述 细胞致死性肿胀毒素 | 第12-23页 |
1 编码和/或产生CDT的细菌种类 | 第12-13页 |
·大肠杆菌 | 第12页 |
·志贺氏菌 | 第12-13页 |
·空肠弯曲杆菌 | 第13页 |
·其他细菌 | 第13页 |
2 CDT的遗传学 | 第13-14页 |
3 CDT结构 | 第14页 |
4 CDT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 第14-16页 |
·CdtB的功能 | 第14-15页 |
·CdtA/CdtC的功能 | 第15-16页 |
5 CDT的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6 CDT影响的细胞类型 | 第17页 |
7 CDT作为一个可能的致病因素 | 第17-18页 |
8 展望 | 第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3页 |
第一章 空肠弯曲菌细胞致死性肿胀毒素cdtB、cdtC的原核表达 | 第23-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方法 | 第24-26页 |
2 结果 | 第26-31页 |
·cdtB和cdtC基因扩增 | 第26-27页 |
·PCR产物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27页 |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cdtB、pGEX-6p-1-cdtB、pET-cdtC、pGEX-6p-1-cdtC的构建与鉴定 | 第27-28页 |
·cdtB,cdtC基因在重组菌中的表达 | 第28-31页 |
3 讨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基于CdtB蛋白检测空肠弯曲菌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 | 第34-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材料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6页 |
2 结果 | 第36-45页 |
·CdtB蛋白的同源性分析 | 第36-37页 |
·阳性血清的制备 | 第37页 |
·蛋白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37-38页 |
·封闭液的选择 | 第38-39页 |
·封闭时间的确定 | 第39-40页 |
·血清稀释液的选择 | 第40页 |
·血清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40-41页 |
·二抗稀释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二抗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42页 |
·显色时间的确定 | 第42-43页 |
·间接ELISA方法步骤的确定 | 第43页 |
·特异性实验 | 第43-44页 |
·重复性实验 | 第44页 |
·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三章 CdtB和Cdt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初步应用 | 第47-6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51页 |
·材料 | 第47-48页 |
·方法 | 第48-51页 |
2 结果 | 第51-58页 |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1-52页 |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52页 |
·单抗亚类、上清和腹水效价的测定结果 | 第52-53页 |
·单抗Western-blot试验 | 第53-54页 |
·中和抗体的选择 | 第54-55页 |
·基于CaCo-2细胞的黏附和侵袭实验 | 第55-56页 |
·基于HD-11细胞的黏附和侵袭实验 | 第56页 |
·HD-11细胞形态和细胞数目的变化 | 第56-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