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海洋生物污损概述 | 第13页 |
·污损防治方法 | 第13-14页 |
·天然抗污损化合物研究 | 第14-17页 |
·天然抗污损化合物来源 | 第14-16页 |
·来源于海洋和陆地的植物的抗污损活性物质 | 第14-15页 |
·来源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抗污损活性物质 | 第15页 |
·来源于海洋微生物的抗污损活性物质 | 第15-16页 |
·海洋微生物中获得的天然抗污损化合物的种类 | 第16-17页 |
·脂肪酸类 | 第16页 |
·异丁烯内酯类 | 第16页 |
·环二肽类 | 第16-17页 |
·二羟基苯酸大环内酯类 | 第17页 |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防污损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海绵的抗污损化合物概况 | 第18页 |
·海绵的抗污损化合物主要来源 | 第18页 |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的特点 | 第18-19页 |
·海洋天然抗污损活性化合物研究技术与方法 | 第19-22页 |
·抗硅藻附着天然活性产物研究 | 第19-20页 |
·抗硅藻附着天然活性产物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抗硅藻附着天然活性产物的筛选方法 | 第20页 |
·平板计数法 | 第20页 |
·抗硅藻附着圈指示法 | 第20页 |
·显微计数法 | 第20页 |
·活性产物提取分离技术与方法 | 第20-22页 |
·活性产物的结构鉴定技术与方法 | 第22页 |
·论文的设计思路及研究目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抗硅藻附着活性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 第24-35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测试硅藻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主要试剂及常用溶液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7页 |
·菌株发酵及粗提物的获取 | 第25页 |
·硅藻培养 | 第25页 |
·抗硅藻附着活性的筛选 | 第25-26页 |
·活性菌株的鉴定 | 第26-27页 |
·形态学特征 | 第26页 |
·菌株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26页 |
·菌株16S rDNA序列测定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抗硅藻附着活性菌株筛选结果 | 第27-29页 |
·抗硅藻附着活性菌株的鉴定 | 第29-33页 |
·No.683菌种鉴定 | 第29-30页 |
·菌株No.683形态学特征和扫描电镜观察 | 第29-30页 |
·菌株No.683 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 | 第30页 |
·No.333菌种鉴定 | 第30-32页 |
·菌株No.333形态学特征和扫描电镜观察 | 第30-31页 |
·菌株No.333 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 | 第31-32页 |
·No.683和No.333相似度对比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活性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5-43页 |
·材料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36页 |
·发酵提取物的获取 | 第35页 |
·抗硅藻附着活性的测定 | 第35页 |
·活性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设置 | 第35-36页 |
·正交试验设置 | 第35-36页 |
·粗提物产量和抗硅藻附着活性测定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菌株No.683发酵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菌株No.683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菌株No.683粗提物产量和抗硅藻附着活性测定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菌株No.333发酵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菌株No.333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正交试验粗提物产量结果分析和最优发酵条件确定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菌株No.683抗硅藻附着活性产物的分离鉴定 | 第43-67页 |
·材料 | 第43页 |
·供试菌株及硅藻 | 第43页 |
·培养基 | 第43页 |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方法 | 第43-47页 |
·菌株No.683的批量发酵及发酵产物的提取 | 第43-44页 |
·菌株No.683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44-46页 |
·粗提物的初步分离 | 第44页 |
·活性物质的柱层析分离 | 第44-45页 |
·薄层层析 | 第44页 |
·硅胶柱分离 | 第44-45页 |
·反相减压柱分离 | 第45页 |
·半制备HPLC型液相 | 第45-46页 |
·菌株发酵产物分离片段的抑制硅藻附着活性测试 | 第46页 |
·活性成分的鉴定 | 第46-47页 |
·HPLC分析 | 第46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46-47页 |
·GC-MS分析 | 第47页 |
·脂肪酸分析 | 第47页 |
·结果 | 第47-65页 |
·菌株No.683的批量发酵及发酵产物的提取 | 第47页 |
·菌株No.683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47-58页 |
·粗提物的初步分离 | 第47-48页 |
·活性物质的柱层析分离 | 第48-52页 |
·薄层层析 | 第48-50页 |
·硅胶柱分离 | 第50-51页 |
·反相减压柱分离 | 第51-52页 |
·HPLC分析 | 第52-55页 |
·半制备HPLC型液相 | 第55-58页 |
·活性成分的鉴定 | 第58-65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58-60页 |
·GC-MS分析 | 第60-62页 |
·脂肪酸分析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附录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