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论文

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透视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17页
   ·选题意义第10页
   ·选题背景第10-14页
     ·内地婚恋节目发展历程第10-12页
     ·国外婚恋节目启示第12-14页
       ·定位独特,避免同质化竞争第13页
       ·不以“出位话题”取胜第13页
       ·娱乐中注重节目的真实性第13-14页
   ·理论基础第14-17页
     ·媒介化社会中媒介、受众、社会互动机制第14-16页
     ·传媒消费主义第16-17页
2 《非诚勿扰》节目概况第17-26页
   ·《非诚勿扰》节目的构成要素分析第19-23页
     ·自愿参与者第19-20页
     ·竞争行为第20-21页
     ·真实记录第21页
     ·特定情境第21-22页
     ·目的第22页
     ·规则第22页
     ·艺术加工第22-23页
   ·节目历程第23-26页
     ·兴起期(2010.1.15~2010.3.7)第23页
     ·高潮期(2010.3.13~2010.5.30)第23-24页
     ·转折点(2010.5.31~2010.6.18)第24页
     ·调整期(2010.6.19 至今)第24-26页
3 《非诚勿扰》节目盛行的原因第26-38页
   ·社会层面的原因第26-30页
     ·国人民主自由意识大为增强第26-27页
     ·消费主义盛行第27-28页
     ·大众文化崛起第28-29页
       ·话语权由精英到大众的下放第29页
       ·话语内容由公共事务向个人事务的转换第29页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凸显第29-30页
       ·社会道德失范第29-30页
       ·城市化带来的都市病第30页
   ·媒介层面的原因第30-35页
     ·电视节目运作的商业化第31-33页
       ·节目制作流程“快餐化”和“戏剧化”第31-32页
       ·精心打造细节第32页
       ·精心配置嘉宾第32页
       ·大量配播冠名广告第32-33页
     ·节目凸显娱乐化功能第33页
     ·媒介发挥设置议题、建构环境的功能第33-35页
   ·受众层面的原因第35-38页
     ·社会转型期受众的变化第35-36页
     ·受众选择、使用、依赖媒介第36-38页
4 《非诚勿扰》存在的问题第38-42页
   ·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的缺失与过度娱乐化第38-41页
   ·对真实性的漠视第41页
   ·难以规避的综艺节目生命周期性宿命第41-42页
5 对《非诚勿扰》类节目今后改进的对策建议第42-49页
   ·高收视率、高品质同行第42-43页
   ·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变革第43-44页
   ·借鉴内地综艺节目发展的历史经验第44-46页
   ·借鉴《相约星期六》的成功经验第46-49页
     ·三个“真”和八个“心”第47页
     ·不断创新节目形式第47-48页
     ·不只是娱乐第48页
     ·全媒体打造品牌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后记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博客的虚拟社群及其“人际化”传播分析
下一篇:人文化表现:科技新闻制作的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