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1-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研究局限 | 第13-14页 |
一 本文创新 | 第13页 |
二 研究局限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24页 |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 第14-15页 |
一 国际市场说 | 第14页 |
二 比较生产力说 | 第14-15页 |
三 效率、生产、创新说 | 第15页 |
四 要素资源配置说 | 第15页 |
五 区域环境说 | 第15页 |
六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说 | 第15页 |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一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6页 |
二 要素禀赋理论 | 第16-17页 |
三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双重理论 | 第17页 |
四 国际竞争力理论 | 第17页 |
五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分析范式 | 第18-24页 |
一 波特的“钻石模型” | 第18-19页 |
二 邓宁“国际化钻石模型” | 第19-20页 |
三 鲁格曼和克鲁兹的“双钻石模型” | 第20-21页 |
四 Dong-Sung Cho的“九因素模型” | 第21-22页 |
五 金碚的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第22-23页 |
六 芮明杰的“新钻石模型”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竞争力的效应分析 | 第24-33页 |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类型及其原因 | 第24-27页 |
一 产业转移的类型 | 第24-25页 |
二 产业转移的原因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效应 | 第27-33页 |
一 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的效应的已有研究 | 第27-29页 |
二 产业转移的正效应 | 第29-31页 |
三 产业转移的负效应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竞争力的效应分析 | 第33-38页 |
第一节 安徽产业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现状概述 | 第33-35页 |
一 安徽产业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二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竞争力效应的研究 | 第35-38页 |
一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竞争力影响的正效应 | 第35-37页 |
二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竞争力影响的负效应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安徽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 第38-57页 |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38-40页 |
一 国外关于国际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38-39页 |
二 国内关于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一 资源禀赋 | 第40页 |
二 区位因素 | 第40-41页 |
三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 第41页 |
四 创新力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42-45页 |
一 指标构建有原则 | 第42-43页 |
二 具体的指标 | 第43-45页 |
第四节 安徽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 第45-57页 |
一 数据收集与因子分析 | 第45-55页 |
二 各产业竞争力分析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基于承接产业转移视角提升安徽产业竞争力对策 | 第57-61页 |
第一节 基于承接产业转移视角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思路 | 第57-58页 |
一 瞄准产业转移重点领域,选准产业转移承接点 | 第57页 |
二 增强产业转移针对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第57页 |
三 搭建各种平台,推动产业承接转移 | 第57页 |
四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产业转移合作的新路子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基于承接产业转移视角提升产业竞争力对策 | 第58-61页 |
一 优化产业投资环境,增强安徽产业转移吸引力 | 第58页 |
二 积极主动引进沿海转移产业,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 第58-59页 |
三 利用产业转移的机遇,壮大核心产业集群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