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津县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关于社会矛盾的研究 | 第12-14页 |
·国内外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和谐社会理论 | 第19-20页 |
·和谐社会理论的内涵 | 第19页 |
·和谐社会理论的适用性 | 第19-20页 |
·利益协调理论 | 第20页 |
·利益协调理论的内涵 | 第20页 |
·利益协调理论的适用性 | 第20页 |
·利益均衡理论的内涵与适用性 | 第20-22页 |
·利益均衡理论的内涵 | 第20-21页 |
·利益均衡理论的适用性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成都市新津县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的访谈设计 | 第22-34页 |
·新津县的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自然资源 | 第22页 |
·经济社会的发展 | 第22-23页 |
·访谈的设计 | 第23-26页 |
·访谈的目的设计 | 第23-24页 |
·访谈的对象设计 | 第24页 |
·访谈的问题设计 | 第24-25页 |
·访谈的过程设计 | 第25-26页 |
·访谈的方式及应用 | 第26-30页 |
·访谈的方式 | 第26-28页 |
·访谈方法的应用 | 第28-29页 |
·访谈的过程控制 | 第29-30页 |
·访谈的结果统计 | 第30-34页 |
·访谈的数据处理 | 第30-33页 |
·访谈的结果处理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成都市新津县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的访谈分析 | 第34-43页 |
·村(社区)的矛盾调处机制分析 | 第34-37页 |
·村(社区)矛盾排查机制 | 第34-35页 |
·村(社区)诉求表达机制 | 第35-36页 |
·村(社区)矛盾调处工作的责任追究机制 | 第36-37页 |
·乡镇(街道)的矛盾调处机制分析 | 第37-38页 |
·乡镇(街道)矛盾排查机制 | 第37-38页 |
·乡镇(街道)诉求表达机制 | 第38页 |
·乡镇(街道)矛盾调处工作的责任追究机制 | 第38页 |
·县级的矛盾调处机制分析 | 第38-40页 |
·县级矛盾排查机制 | 第39页 |
·县级诉求表达机制 | 第39页 |
·县级矛盾调处的工作责任追究机制 | 第39-40页 |
·分析结果讨论 | 第40-43页 |
第五章 成都市新津县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的完善 | 第43-50页 |
·完善矛盾排查机制 | 第43-46页 |
·树立信息的情报意识 | 第44页 |
·健全综治经费保障机制 | 第44-45页 |
·加强教育培训机制 | 第45页 |
·建立平安社区的奖励制度 | 第45-46页 |
·完善诉求表达机制 | 第46-48页 |
·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 第46页 |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 第46-47页 |
·拓宽诉求表达渠道 | 第47-48页 |
·完善矛盾调处工作责任追究机制 | 第48-50页 |
·加强调处工作的领导 | 第48页 |
·加强全程实时监控 | 第48页 |
·完善事后调查分析制度 | 第48-49页 |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51-53页 |
·研究局限 | 第51页 |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一 | 第57-59页 |
附录二 | 第59-65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