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行政文化建设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意义与作用 | 第15-16页 |
|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5页 |
|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 ·西方行政文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我国行政文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9页 |
| ·实践检验法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和谐社会行政文化的基础概念与理论 | 第21-31页 |
| ·和谐 | 第21-22页 |
| ·和谐社会 | 第22-24页 |
| ·我国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22页 |
| ·我国古代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22页 |
| ·我国近代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22页 |
| ·西方的“和谐社会”理论 | 第22-24页 |
| ·古希腊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22-23页 |
| ·近现代西方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23页 |
|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23页 |
| ·西方当代的“和谐社会”理论 | 第23-24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24-27页 |
| ·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 | 第24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24-26页 |
| ·公民自身和谐 | 第24-25页 |
| ·人与人和谐 | 第25页 |
| ·人与社会和谐 | 第25-26页 |
| ·人与自然和谐 | 第26页 |
| ·社会结构和谐 | 第26页 |
| ·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 ·文化 | 第27页 |
| ·行政文化 | 第27-31页 |
| ·行政文化的内涵 | 第27-28页 |
| ·行政文化的功能 | 第28-31页 |
| ·引导功能 | 第28-29页 |
| ·规范功能 | 第29页 |
| ·维持功能 | 第29页 |
| ·衍射功能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我国行政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 第31-38页 |
| ·中国传统的行政文化 | 第31-33页 |
| ·积极要素 | 第31-32页 |
| ·消极要素 | 第32-33页 |
| ·当代行政文化 | 第33-35页 |
|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行政文化 | 第33-34页 |
| ·改革开放后的行政文化建设 | 第34-35页 |
| ·我国现行行政文化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 ·存在全能政府观念 | 第35-36页 |
| ·存在人格化特征 | 第36页 |
| ·存在浮夸作风 | 第36页 |
| ·现存行政文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 ·传统行政文化影响 | 第36-37页 |
| ·外来行政文化影响 | 第37页 |
| ·现实国情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和谐社会行政文化的特征与建设内容分析 | 第38-45页 |
| ·和谐社会行政文化特征 | 第38-39页 |
| ·法治性 | 第38页 |
| ·民主性 | 第38页 |
| ·开放性 | 第38-39页 |
| ·服务性 | 第39页 |
| ·创新性 | 第39页 |
| ·行政文化建设内涵 | 第39-40页 |
| ·建设和谐社会行政文化的意义 | 第40-41页 |
| ·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40页 |
| ·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 第40页 |
|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必然要求 | 第40-41页 |
| ·和谐社会行政文化建设的内容 | 第41-42页 |
| ·行政价值体系建设 | 第41页 |
| ·行政规章制度建设 | 第41页 |
| ·行政队伍素质建设 | 第41页 |
| ·行政组织气候建设 | 第41-42页 |
| ·行政组织形象建设 | 第42页 |
| ·和谐社会行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取向 | 第42-45页 |
| ·行政文化内部和谐 | 第42-43页 |
| ·行政文化外部和谐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和谐社会行政文化建设 | 第45-54页 |
| ·指导原则 | 第45-46页 |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第45页 |
| ·以具体国情为基础 | 第45页 |
| ·继承传统行政文化精华,吸收外来行政文化先进成果 | 第45-46页 |
| ·建设和谐社会行政文化的基本路径 | 第46-50页 |
| ·建立高度认同的行政价值体系 | 第46-47页 |
| ·培养良好行政氛围 | 第47-48页 |
| ·倡导行政组织的人性化 | 第47页 |
| ·倡导领导行为的民主 | 第47-48页 |
| ·倡导良好的沟通氛围 | 第48页 |
| ·建立平衡的机制 | 第48页 |
| ·提高行政公务员的素质 | 第48-49页 |
| ·塑造政府积极正面形象 | 第49-50页 |
| ·保障体系 | 第50-54页 |
| ·经济发展保障 | 第50-51页 |
| ·政治体制保障 | 第51页 |
| ·法制保障 | 第51-52页 |
| ·智力保障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