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导论第14-19页
 (一) 研究综述第14-18页
  1. 国内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研究第14-17页
  2. 国外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研究第17-18页
 (二) 研究意义第18页
 (三) 研究问题和方法第18-19页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概述第19-28页
 (一) 责任意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第19-22页
  1. 责任意识的内涵第19-21页
  2. 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第21-22页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第22页
 (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条件第22-26页
  1. 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逻辑起点——责任认知第23页
  2. 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情感倾向——责任体验第23-24页
  3. 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行为意向——责任担当第24页
  4. 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内在基础——自觉程度第24-25页
  5. 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主体需求——自我发展第25页
  6. 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外在规定性——社会要求第25-26页
 (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意义第26-28页
  1. 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获得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基础第26页
  2. 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第26-27页
  3.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第27-28页
  4. 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28页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理论支撑与引领第28-36页
 (一)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理论支撑第28-30页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第29-30页
  2. 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理论第30页
 (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理论引领第30-36页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向度第31-32页
   (1) 健全思想道德人格,实现社会角色的成功转型第31-32页
   (2) 培养责任品格,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第32页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维度第32-36页
   (1) 政治责任意识第33页
   (2) 道德责任意识第33-34页
   (3) 文化责任意识第34页
   (4) 生态责任意识第34-35页
   (5) 公民责任意识第35-36页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第36-50页
 (一)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积极表现第36-40页
  1. 社会公共事务关注意识较强第36-37页
  2. 关心和参与社会公益第37-38页
  3. 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第38-39页
  4. 环保意识较强第39-40页
 (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第40-43页
  1. 学习动力不足,理想信念弱化第40-41页
  2. 感恩他人、回馈社会意识不强第41-42页
  3. 规则、诚信意识比较淡漠第42-43页
  4. 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第43页
 (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3-50页
  1.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第44-45页
  2. 家庭教育的弱化与异化第45-47页
  3. 学校教育的缺位第47-48页
  4.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第48-50页
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思路第50-63页
 (一) 提高责任认知,奠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思想基础第50-53页
  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确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远大志向第50-51页
  2.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51-52页
  3. 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正确看待个人权利与社会义务第52页
  4. 进行规则、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守信守规的责任意识第52-53页
 (二) 培养责任情感,体悟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思想道德价值第53-55页
  1. 发挥榜样的示范教育功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认同第53-54页
  2. 开展角色体验活动,引发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情感共鸣第54页
  3. 创设责任教育情境,提升大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第54-55页
  4. 增强人文关怀,激发大学生感恩他人、回馈社会的愉悦感第55页
 (三) 鼓励责任担当,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行为意向第55-59页
  1. 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自觉担当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责任第55-56页
  2. 增加科研学习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56页
  3. 勉励大学生心系国家和社会民生,理性表达观点意见第56-57页
  4. 搭建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引导其建设性、创造性地有序参与第57页
  5. 拓展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的领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第57-58页
  6. 传播环保理念,增强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第58-59页
  7. 构建合理的责任评价体制,激励大学生养成责任习惯第59页
 (四) 加强自我教育,提升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责任能力第59-61页
  1. 自我觉知、自主思考,激发责任需求第59-60页
  2. 自我约束、自我反省,增强责任自律第60页
  3. 自我激励、自我实践,提高责任自觉第60-61页
  4. 自我定向、自觉追求,促进自我发展第61页
 (五) 强化社会责任要求,营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氛围第61-63页
  1. 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熏陶作用第61-62页
  2.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注重养成教育第62页
  3. 发挥政府的目标导向功能,引导社会良好风尚第62-63页
  4. 注重媒体的教育宣传作用,优化责任意识的舆论环境第63页
结束语第63-64页
附录第64-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发展研究--以某高校为案例
下一篇:高校“海归”教师职业不适应问题的研究--以上海某高校M老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