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分析 | 第16-35页 |
| ·锂离子电池发展情况的研究 | 第16-18页 |
| ·当前锂离子电池的种类及特点 | 第18-20页 |
| ·当前锂离子电池的种类介绍 | 第18页 |
|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优势 | 第18-19页 |
| ·锂离子电池的一些缺点 | 第19-20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 ·组成锂离子电池的成分 | 第21-31页 |
| ·正极材料 | 第22-26页 |
| ·负极材料 | 第26-29页 |
| ·电解质体系 | 第29-31页 |
| ·电解质锂盐 | 第29页 |
| ·有机溶剂 | 第29-31页 |
| ·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1-34页 |
| ·热分析简介 | 第31-33页 |
| ·锂离子电池热分析的主要方法 | 第33-34页 |
|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模型的选择 | 第35-56页 |
| ·锂离子电池热安全分析理论基础 | 第35-40页 |
| ·传热学经典理论 | 第35页 |
| ·傅立叶定律 | 第35-36页 |
| ·导热微分方程 | 第36-38页 |
| ·直角坐标系中的导热微分方程 | 第36-38页 |
| ·径向坐标系中的导热微分方程 | 第38页 |
| ·单值性条件 | 第38-40页 |
| ·物理条件 | 第39页 |
| ·几何条件 | 第39页 |
| ·时间条件 | 第39页 |
| ·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 ·有限元方法在锂离子电池热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 第40-46页 |
| ·有限元方法的产生和基本思想 | 第40-46页 |
| ·运用有限元法解决问题的方式 | 第41-42页 |
| ·有限元法的主要优势 | 第42-43页 |
| ·有限元法在锂离子电池热传递问题中的应用 | 第43-46页 |
| ·ANSYS 软件的介绍 | 第46-51页 |
| ·ANSYS 软件概述 | 第46-48页 |
| ·ANSYS 功能模块介绍 | 第48-50页 |
| ·ANSYS 热分析概述 | 第50-51页 |
| ·ANSYS 热分析基本原理 | 第50-51页 |
| ·热分析单元 | 第51页 |
| ·锂离子电池的热数学模型 | 第51-54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发热机理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研究 | 第56-80页 |
| ·构造锂离子电池热数学模型 | 第56-60页 |
| ·锂离子电池的一般构造 | 第56-58页 |
| ·计算锂离子电池相关参数 | 第58-59页 |
| ·锂离子电池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 ·载荷的确定和施加 | 第60-62页 |
| ·热分析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60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60页 |
| ·电池内部生成热的确定 | 第60-62页 |
| ·规定建立模型后分析计算的时间 | 第62页 |
| ·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 ·不同放电速率对电池最高温度的影响 | 第62-65页 |
| ·不同放电速率对电池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 ·计算方法的准确性验证 | 第66-67页 |
| ·其他类型锂离子电池温度场分布的一些分析 | 第67-75页 |
| ·有缺陷的锂离子电池的温度场分布的初步分析 | 第75-78页 |
| ·对提高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的一些建议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